人為什麼會得色肓症? 我們人眼中的視錐細胞有三種:紅錐細胞、綠錐細胞和藍錐細胞。 當三種細胞單獨起作用時,就產生紅色、綠色、藍色的感覺;當三種細胞同時起作用時,產生白色的感覺;而它們起不同作用時,就產生五彩繽紛的顏色。 如果缺少某種視錐細胞,就會出現相應的色盲現象,如缺少紅錐細胞或者綠錐細胞的患者就是紅綠色盲,患者就不能正確地分辨紅色和綠色。
目前分類:人類篇 (43)
- Mar 19 Mon 2018 16:17
人為什麼會得色肓症
- Mar 19 Mon 2018 16:16
人為什麼會發笑?
對於這個問題,學者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解釋,現摘錄一些,僅供參考。
法國哲學家伯格森說,笑是“生氣的機械化”。 人的生命生機勃勃,人的行為機敏靈活;但當一個人變得呆頭呆腦,行為木然時,他就可笑了。
康德認為笑是希望的消失,“一種緊張的期望突然歸於消失,於是發生笑的情感”。
美國的杜威主張自由說,認為笑是人的心境由緊張走向鬆弛。
英國的幫恩說,“笑是嚴肅的反動,我們常常覺得現實世界中的莊嚴堂皇是一種緊張的約束,如果突然之間脫去這種約束,立刻就覺得喜上眉梢,好比小學生放學時的樣子。”
英國心理學家麥孤獨認為幽默是一種本能(他是本能心理學家,難怪把什麼都解釋成本能),人有了這種本能才能以快樂的態度來處理事情,即使在失意時,也能泰然處之、一笑了之。
弗洛依德認為詼諧是開玩笑(弗老先生也特別愛用本能這個詞,不過在這裡並沒有用),因為社會的清規戒律很多,禁止人們“胡說八道”,只好開個小洞,說個笑話來解除壓抑。
- Mar 19 Mon 2018 16:15
人為什麼會長頭髮?
人體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自己有自己的獨立光子信息,人體存在的時候,自己的光子信息並不是自己完全吸收,而是要向空間輻射,特別是自己的頭部四肢,它是人體光子信息向空間輻射的主要地方,也就是說四肢與頭部向空間輻射自己光子信息的時候,一是這個區域的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比較大,二是它們代表了光子信息的流向,所以在頭上會長頭髮,並且會長出指甲。
不僅如此,在人體的其它部位,特別是光子信息能量密度比較大的地方,也就是重要穴位的地方,通常也會長出毛髮。
- Mar 19 Mon 2018 16:12
人為什麼會“上火”?
人為什麼會“上火”? 為什麼有些人經常“上火”而效果不佳? 近日,由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抗生素”實驗室開展的中醫治療“上火”課題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提出“三級靶向”理論,破解人體“上火”之謎。
中醫治療上火“三級靶向”理論,是對古代中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滋陰”學說的繼承和發展。 該學說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治病應以滋陰降火為主。 “三級靶向”理論認為,人體的生命之水——陰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津、陰和精。 “津”濃度小,流動性大,如汗液、唾液等。 它好比最外面的保護層,既容易損失,也容易補充。 例如,人們夏天活動出汗,就會口渴,這其實就是輕度的“上火”,是因為“津”缺少所致,喝些水就可以補充過來。 然而,真正需要治療的其實是“陰”的缺少所導致的上火。 有些人頻頻上火,而治療效果又很差,其原因就在於“陰”的缺失。 “上火”如果治療不及時,或頻頻反复上火,就會損傷到人體的最核心的陰液部分——“精”。 “精”與人體的免疫力、抗病能力等密切相關,如果“精”受到損傷,則頻頻發生的不僅僅是上火,還有諸如感染性疾病、腎炎、癌症等也會相繼而至。
研究表明,陰虛的人因為體內陰液缺少而容易導致體內“火災”的發生,正如乾柴比綠樹更容易著火一樣。 反過來也如此,如果某人上火越多,說明他體內陰液缺少得越厲害,“火災”的危險性和危害性更大。 根據這一“三級靶向”理論,中醫治療“上火”關鍵的一環是“滋陰”。 採用具有“滋陰”功效的中藥來補充體內的陰液才是治本之策。 然而,有專家指出,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數“去火”類中藥並沒有“滋陰”的功效,因而只能起到“滅火器”的作用,即只能從外圍撲火,而不能從內部清除“火源”。 這好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也有少數藥品為了增加止喝功能,加入了一些生津的藥物,但終究杯水車薪,難滅體內熊熊烈火,或即使暫時壓制住火勢,一旦受到心理刺激,或進食辛辣和容易上火的食物,就會死灰復燃。 所以說,只有針對中醫學的不同靶位而設計的中藥處方,才能做到清源固本,內外兼治。
- Mar 19 Mon 2018 14:17
為什麼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
由於汗腺所在部位不同,性質相異和多寡不一,其對於感覺和心理刺激及對於熱的刺激的反應也有所不同,汗腺分泌和排泄汗液根據刺激的種類可分為溫熱性出汗、精神性出汗和味覺性出汗。 人在精神緊張時手心會出汗,即屬於精神性出汗。
精神性出汗從加刺激到發汗的潛伏期極短,只有數秒到20秒。 所以在緊張、恐懼、興奮等精神因素影響下,神經衝動從大腦皮質傳遞到手掌小汗腺部,乙酰膽鹼的濃度升高,導緻小汗腺分泌排泄活動短期內迅速增強,即產生手掌精神性出汗。 也有學者認為另有精神出汗中樞,常保持有興奮性,一加刺激後即產生反應性出汗。 精神性出汗在掌蹠處表現最為明顯,也可見於手背、頭面、頸部、前臂和小腿等處。 少數人在高度精神緊張時,甚至會出現汗如雨下,汗流夾背的全身大汗情況。
- Mar 19 Mon 2018 14:15
老年人怎樣自我檢查
老年人除了定期由醫生進行體格檢查外,還要養成自我檢查身體的習慣,以掌握自己的身體機能狀況。 自我身體檢查的內容有:自我感覺、食慾、睡眠、體重、脈搏、呼吸頻率和肺活量等。
自我感覺:情緒飽滿、精神振奮,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思想集中、工作時效率高(或即使感到疲勞,但經過休息和睡眠後,能較快恢復),是身體健康的表現,如果經常感到精神不佳、頭昏腦脹、疲乏無力,容易激動,說明機體狀況不良或患有其他疾病。
食慾:吃飯有味、食後胃腸舒暢、消化良好、大便正常,說明老人的消化系統功能狀態正常。 如果缺少必要的體育活動,遇到不良刺激或消化器官染上疾病往往可出現食慾減退、胃滿、腹脹。 食慾是否正常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的“雨晴表”。
睡眠:老年人的睡眠比年輕人要少。 為了使睡眠更加有效,老年人要掌握好自己睡眠的時間,以消除一天工作的勞累,睡眠的時間長短因人而定,一般5~6小時就夠了。 入睡難易程度、熟睡或淺睡易醒或失眠症狀都是自我檢查的指標。 睡眠不好往往是身體有病或環境嘈雜造成。 腦力或體力上過度疲勞及精神創傷等也會造成失眠。 長期睡眠不好,就應找出失眠的主要原因加以克服。
體重:是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標。 有些老年人由於缺乏科學適量的鍛煉,體內聚積了多餘的脂肪,產生肥胖。 如果比正常體重超過10%為重,超過20%為肥胖肥胖是病態徵象,往往伴發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 老人體重連續性下降則可能是患了消耗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肺結核等。
- Mar 19 Mon 2018 14:14
為什麼腦子會越用越靈
有人會擔心,“用腦過度”會有損健康。 事實上,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相反的是人的腦子可以越用越靈。
人的腦皮層大約有140億個神經細胞,但普通人在一生中大約只用了10億。 人腦的絕大部分潛力還沒有被開發利用出來。 “用進廢退”的生物科學原則,同樣十分適用人腦。 勤動腦,大腦就會永葆青春;思想懶惰了,就會反應遲鈍,甚至可能成為癡呆。 調查資料表明:多用腦的人智力一般比懶散者高出50%;學歷以及職業智力水平高的老人通常要比智力活動少的老人在腦的老化以及智力衰退方面要慢得多且輕得多。
- Mar 19 Mon 2018 14:13
牙齒是怎樣分類的
從牙齒的外觀上看,牙齒有牙冠、牙根及牙頸三部分組成。 牙冠是牙體外層被牙釉質覆蓋的部分,也是發揮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牙冠的大部分顯露於口腔,稱為臨床牙冠。 牙根是牙體外層由牙骨質覆蓋的部分,也是牙齒的支持部分;牙齒有的是單根牙,有的是多根牙,每一個牙根的尖端,稱為根尖;每個根尖都有通過牙髓血管神經的小孔,稱為根尖孔;正常情況下,牙根整個包埋於牙槽骨中。 牙冠與牙根交界處呈一弧形曲線,稱為牙頸,又名頸緣或頸線。
從牙齒的剖面看,牙體由牙釉質、牙骨質、牙本質和牙髓四層組成。 牙釉質構成牙冠的表層,為半透明的白色硬組織,是牙體組織中高度鈣化的最堅硬的組織。 牙骨質是構成牙根表層的、色澤較黃的硬組織。 牙本質構成牙體的主體,位於牙釉質與牙骨質的內層,不如牙釉質堅硬,在其內有一空腔稱為牙髓腔。 牙髓是充滿在牙髓腔中的蜂窩組織,內含血管、神經和淋巴。 是牙體組織中唯一的軟組織。
根據牙齒的形態特點和功能特性將牙齒分為切牙、尖牙、雙尖牙、磨牙四類。 切牙位於口腔前部,左、右、上、下共8個,鄰面觀牙冠呈楔形,頸部厚而切緣薄,主要功能是切斷食物,為單根。 尖牙俗稱犬齒,位於口角處,左、右、上、下共4個,牙冠仍為楔形,切緣上有一突出的牙尖,主要功能是穿刺和撕裂食物,為粗壯而長大的單根。 雙尖牙又名前磨牙,位於尖牙之後、磨牙之前,左、右、上、下共8個,牙冠呈立方形,有一個咬牙合面,其上一般有雙尖,下頜第二雙尖牙有三尖者,主要功能是協助尖牙撕裂食物及協助磨牙搗碎食物,牙根扁,也有分叉者。 磨牙位於雙尖牙之後,左、右、上、下共12個,牙冠大,呈立方形,有一個寬大的咬牙合面,其上有4~5個牙尖,主要功能是磨細食物,一般上頜磨牙為三根,下頜磨牙為雙根。
根據牙齒在口腔內存在的時間分為乳牙和恆牙。 乳牙在出生後7~8個月開始萌出,2.5 歲左右乳牙全部萌出,共20個。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脫落而為恆牙所代替,此期稱為替牙時期或混合牙列。 因此乳牙在口腔內的時間為5~10年。 2.5~6歲左右為乳牙牙合時期。 恆牙是繼乳牙脫落後的第二副牙列,非因疾病或意外損傷不會脫落,脫落後再無牙齒可萌出代替。 第一恆磨牙自胚胎4月開始發育,6歲開始萌出,是最先萌出的恆牙,不替代任何乳牙。 12~13歲後乳牙全部脫落後,稱為恆牙牙合時期。
- Mar 19 Mon 2018 14:11
為什麼青春期要多吃碘
碘主要存在於甲狀腺中,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智力和個性的形成。 如果碘在人體內缺乏,甲狀腺就會腫大(大脖子病),基礎代謝失調、心慌、眼球突出,稍嚴重的甚至會精神失常。
青春期是人體發育最旺盛的時期,對碘的需要量比平時大一倍,每天約0.2-0.4毫克。
食用碘主要存在於海鹽、海帶、紫菜、海蝦、海魚中。 在日常生活中應適量添加一些這類食物。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碘的攝入量也不能過多,比如海帶每年每人的食用量不能超過15kg,因為碘攝入量過多後就會造成甲狀腺功能失調。
- Mar 19 Mon 2018 14:10
為什麼豆腐和菠菜不能一起煮
菠菜營養豐富,有"蔬菜之王"之稱,但是菠菜裡含有很多草酸,每100克菠菜中約含300毫克草酸。 豆腐裡含有較多的鈣質,兩者若同時進入人體,可在人體內發生化學變化,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鈣。 人體內的結石正是草酸鈣、碳酸鈣等難溶性的鈣鹽沉積而成的,所以最好不要把菠菜和豆腐一起敖著吃。 另外,單獨吃菠菜也不宜一次吃得過多,因為菠菜裡的草酸能夠跟人體內的鈣、鐵質結合,從而使人體缺乏鈣、鐵,影響健康。 在鈣和草酸的比例為1:2時,最易形成結石。 若通過食物搭配破壞這個比例,則結石可以防止。 例如吃菠菜時搭配著吃些含鈣豐富的芝麻、牛奶或魚,就可以克服菠菜的這個缺點
- Mar 19 Mon 2018 14:06
人為什麼感覺到冷
一陣寒風吹來,人會覺得冷。 但人究竟為什麼會感覺到冷? 科學家找出了支配寒冷感覺的一部分化學機制,這可能幫助研製新型止痛藥。
人體感知熱的原理早已不是秘密。 較高的溫度會激活細胞膜上的一些離子通道,即一些由分子形成的微小孔洞。 它們控制特定化學物質流入或流出神經,產生電信號。 而冷又是如何感受到的呢?
據新一期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導,美國兩個研究小組最近分別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實驗鼠的神經對寒冷的一種反應機制。 這兩個小組都發現,某個離子通道能使實驗鼠神經對8到28攝氏度之間的寒冷感覺產生反應。 他們發現,薄荷醇也能激活這個離子通道。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薄荷使人感覺清涼。 研究人員還說,有的神經在冷和熱刺激下都有反應。這可能解釋為什麼人有時候會對冰冷產生灼熱的錯覺。
西班牙的一個科研小組發現了神經對冷刺激的另一種反應方式。 他們發現,溫度從33攝氏度降到15攝氏度時,實驗鼠神經裡一個特定的鉀離子通道會關閉。 這會使一小部分神經產生反應,但有另一個鉀離子通道起著“制動器”的作用,因此其他大部分神經沒有反應。
- Mar 19 Mon 2018 14:04
人在真空中會怎樣
根據流行科幻小說的描寫,在一座繞著土星飛行的空間站中,一個身穿被扎出洞的大空服的人膨脹到巨大的體積,然後爆炸了。 在火星上,一個人暴露在接近於真空的火星大氣中,他的眼睛爆裂出來,靠視神經連接懸掛在臉的兩側。
但根據麥克勞一希爾太空百科全書的描述,當動物在類似真空的狀態下感受到突然減壓時,它們不會一下子體積膨脹或眼睛爆裂出來,事實上,有機組織不會有這樣的壓縮或擴張。 死亡是由積存在組織間隙的自由氣體造成的身體反應引起的。 如果減壓過程用半秒或者更長的時間,就連肺組織都會安然無恙。 當周圍的氣壓降低到47毫米汞拄(大約為海平面大氣壓的二十分之一)以下時,從皮膚表面開始,各種組織內的水分就會變成蒸汽狀態。 這會造成體表細胞衰竭,並由於蒸發損失大量的身體熱量,6秒鐘之後,細胞的衰竭過程就會擴展到心肺,造成血液循環中斷,緊接著出現急性缺氧、抽搐和內臟肌肉鬆弛。 是的,沒錯。 如果你在大空中摘掉頭盔,不到一分鐘你的太空服就會充滿糞便。 再過15秒鐘,就會出現思維景亂,再過20秒鐘,你就會失去知覺。 如果在大約80秒鐘內氣壓恢復到高於47毫米汞柱,你仍可以活過來。
- Mar 19 Mon 2018 14:02
為什麼緊張運動後,肌肉會抽搐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鍛煉時身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骨骼肌中,肌細胞從不單獨收縮,而是以共同連接著從脊髓發出的某條運動神經的肌細胞群為單位一起收縮的。 運動神經元與它所支配的肌細胞結合在一起叫做運動單位,在肌肉受到電脈衝信號刺激時,這些運動單位並不都是同時感到興奮而產生收縮的。 事實上,運動單位是以極不同步的方式通過一串又一串從脊髓傳向運動神經的電脈衝信號而產生興奮的。 因此,當一些運動單位在肌腹內收縮和縮短時,另一些就會鬆弛和伸長。 運動單位之間動作的大量重疊就使得肌肉在整體上表現為平滑收縮。
緊張的訓練致使一些運動單位因疲勞而失去原有的功能,這些疲勞區域能夠合成和釋放某種特殊的化學物質,以便將電脈衝傳導到其它神經元或肌細胞中。 當這種化學物質因合成和釋放的速度趕不上肌肉運動的速度而大量減少時,就會出現生化意義上的疲勞。 隨著越來越多的運動單位因疲勞而暫時失去功能,肌肉的收縮就只能依賴於越來越少的運動單位,進而導致這些剩餘的運動單位所產生的收縮和鬆弛總體上變得更加同步,最終使肌肉最初的平滑收縮變為斷斷續續地抽搐運動。 不過,經適當休息之後,疲勞的運動單位恢復正常,肌肉就又可以產生平滑的收縮運動了。
- Mar 19 Mon 2018 14:00
節食為什麼不減肥反而增肥
當身體停止攝取食物後,身體的平衡系統會受到一種壓力,這個信號會直接傳遞給身體的脂肪儲存系統,為了應付這種緊急情況,身體便會產生條件反射而及時採取行動,增加體內脂肪的儲存量,一旦恢復攝食,身體更會“瘋狂”儲存脂肪,以備不測,這就是我們忠實的身體的自我保衛系統。 所以,絕食以後,會使吃進體內的物質變成脂肪的百分率升高,身體反而會促進脂肪的積蓄,增加肥胖。
假如你必須節食,那你也不要犯絕食或一天只吃一頓飯的錯誤,一天吃一頓飯就好比23個小時在絕食。 要把一天攝食的卡路里分散到幾次飲食中去。
- Mar 19 Mon 2018 13:56
為什麼小兒易出現腸套疊
腸套疊是小兒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降低。 絕大多數嬰兒腸套疊是原發性的,只有2%~8%的病例為繼發性。 由於腸蠕動失去正常節律性,腸環肌發生持續性局部痙攣,腸近端劇烈蠕動,遂將痙攣的腸段推人遠端腸腔內。 發生腸套疊的常見原因如下:
(l)解剖特點:嬰兒時期迴盲部系膜尚未固定完善,致使迴盲部游動度過大,易發生腸套疊。
(2)腸蠕動紊亂:當小兒發生腹瀉、發熱或飲食改變時,均能引起腸蠕動不協調,導致腸套疊。
(3)病毒感染:有些學者認為小兒腸套疊的發生與腺病毒感染有關,因為腺病毒感染時,迴盲部腸壁淋巴組織發生炎性增殖,鄰近腸系膜琳巴結也發生腫大,壓迫腸管;同時腺病毒感染時,腸運動機能常發生紊亂,使小兒易於發生腸套疊。
(4)蛔蟲感染:蛔蟲所產生的毒素能刺激腸管,引起腸蠕動紊亂,從而導致腸套疊。
- Mar 19 Mon 2018 13:54
為什麼人工流產會導致不孕
有些夫婦結婚後不久即意外懷孕,因各方麵條件尚不成熟,只得做了人工流產。 可是過了幾年後想要孩子時,卻發生了繼發性不孕。 尤其是頭胎懷孕,作了人流後就更容易發生繼發性不孕。 這是什麼原因呢?
1、人流刮宮損傷子宮內膜基底層,引起內膜損傷和宮腔粘連,影響受精卵著床而引起不孕。
2、人流後引起輸尿管粘連,使精、卵無法結合而不孕。
3、人流時有可能促使帶有脫落子宮內膜的血液倒流,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不孕。
4、流產引起黃體功能不全、不排卵和溢乳等內分泌功能紊亂,從而導致不孕。
要預防人流後發生的不孕,就要做好避孕工作,以免發生意外妊娠。 人流後要注意局部清潔衛生,更不能提早同房,以免發生感染,尤其是患生殖道感染,例如宮腔炎、輸卵管炎等。 如果出現發燒及惡露經久不淨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 Mar 19 Mon 2018 13:51
為什麼必需血型相同才能輸血
人體有10餘個血型系統,其中最為重要的是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尤其是ABO血型系統。 輸血時必需血型相同,並且供者的血和受者的血相互配合才能進行,否則輸血後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輸血反應。 原因可從ABO血型系統和人體免疫反應兩個角度予以闡明。
ABO血型系統共有A型、B型、AB型和O型4個血型,前三者還有亞型。 定血型的根據是紅細胞表面稱為血型抗原的糖蛋白分子。 紅細胞表面有A抗原者為A型,其血漿中有抗B抗原的抗體(簡稱抗B抗體);紅細胞表面有B抗原為B型,血漿中有抗A抗原的抗體(簡稱抗A抗體);兼有A抗原和B抗原為AB型,血漿中無抗A、抗B抗體;紅細胞表面無A抗原和B抗原,只有這二種抗原的前體H物質者為O型,但其血漿中卻有抗A、抗B抗體。
免疫學的一條規律是抗原與其相對應的抗體可以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抗原一抗體複合物,(如A抗原與抗A抗體、B抗原與抗B抗體),此種複合物在血漿中受補體(血型中另一種球蛋白)的作用下,抗原所在的紅細胞可以發生溶解而出現溶血現象。 因此,異型輸血(即血型不相同間輸血),如將A型者的血液輸給B型者的體內,則此B型受血者體內便可存在兩對抗原一抗體複合物,第一對為受血者本身的B型紅細胞與供血者A型血漿中的抗B抗體,另一對為供血者的A型紅細胞與受血者血漿中的抗A抗體。 這兩對複合物在補體蛋白的作用下,供者與受者的紅細胞可發生溶解,出現以溶血反應為主的輸血反應,臨床可見到畏寒發熱、黃疸、肝脾腫大、血紅蛋白尿、貧血等症狀。 因此,任何人輸血前必需驗血型,血型相同且相互配合者才能輸血。
- Mar 19 Mon 2018 13:50
寶寶為什麼總流口水
寶寶流口水是令父母親們十分頭痛的問題,常常一天經換幾次衣服,用幾條手帕,那麼寶寶為什麼流口水腫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談談口水的產生及其生理功能。
口水,醫學上稱之為“唾液”,是由唾液腺產生,口腔內有3對大唾液涎腺(腮腺、頜下腺、舌下腺)和無數個分佈在唇、頰、腭、口底粘膜的小唾液腺。 唾液中大部分為水分,還含有一些澱粉酶和粘蛋白,唾液主要有濕潤口腔、便於吞嚥、幫助消化的作用。 據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晝夜分泌唾液1000~1500毫升,正常情況下,人們自主或不自主地把口水吞嚥了。
初生的嬰兒由於唾液腺分泌功能不夠完善,唾液分泌量少,所以一般不會流口水。 4個月後,由於開始添加輔食,唾液分泌增加,6月後乳牙開始萌出,可以刺激牙齦上神經,使唾液腺分泌反射性地增加,而此時小兒吞嚥口水的能力尚未形成,過多的唾液就會不自主地從口角邊流出,即習慣上所說的“流口水”,尤以1~2歲的幼兒多見,這個時期的流口水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父母不必為此擔心,2歲以後的小兒,小兒吞嚥口水的功能逐漸健全起來,這種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由於唾液偏酸性,且含有一些消化酶和其他物質,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對經常流口水的幼兒,父母應當經常為他們擦去嘴邊的口水,並常用溫水洗淨,然後塗上油脂,以保護下巴和頸部的皮膚,最好給孩子圍上圍嘴,防止口水弄髒衣服。 給小兒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質地柔軟,以棉布質地為宜,應經常洗燙,擦時不可用力,輕輕將口水拭乾即可,以免損傷局部皮膚。
病態的流口水稱為“流涎症”,多由神經系統疾患引起,如腦炎後遺症、延髓麻痺、腦癱、面神經麻痺等,由於患兒吞嚥功能障礙所致,此時應治療原發病。 另當小兒患口腔炎、牙齦炎時,由於炎症刺激,唾液腺分泌增加,導致流口水,而且可以有臭味;當小兒患咽峽皰疹、扁桃體炎時,由於吞嚥疼痛致患兒不敢吞嚥,也會使患兒暫時性流涎,但隨著原發疾病的恢復,流涎即會停止
- Mar 19 Mon 2018 13:42
肥胖為什麼會合併營養不良
肥胖患者由於經常超量進食,咀嚼粗糙,未經磨碎的食物呈塊狀進入消化道,不能被充分磨碎並被消化吸收,消化道因為經常承受超量且咀嚼粗糙的食物,易患器質性病變。 在粗糙的不正常的消化過程中,一些合成脂肪的低分子碳水化合物易被腸道吸收,而高分子營養化合物不易被吸收。 所以出現食量大的人患肥胖往往合併營養不良症。
肥胖類型
單純性肥胖有:
體質性肥胖
原因: 先天性。 體內物質代謝較慢,物質合成的速度大於分解的速度。
現象: 脂肪細胞大而多,遍布全身。
獲得性肥胖
原因:由飲食過量引起。 食物中甜食,油膩食物多。 脂肪多分佈於軀幹。
現象: 脂肪細胞大,但數量不增多。
病理性肥胖有:
柯興綜合症
原因: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皮質醇分泌過多現象: 臉,脖子和身體肥大,但四肢則脂肪不多。
胰源性
原因: 胰島素分泌過多,代謝率降低,使脂肪分解減少而合成增加現象: 全身肥胖
性功能降低
原因: 腦性肥胖病,伴有性功能喪失,或性慾減退。
現象: 乳房,下腹部,生殖器附近肥胖
垂體性
原因: 腦垂體病變導致垂體前葉分泌過多生長激素現象: 全身骨頭,軟組織,內臟組織增生和肥大。
甲狀腺功能減退
原因: 甲狀腺功能減退現象: 肥胖和粘液型水腫
藥源性
原因: 藥物的副作用引起,如由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 現象:在服藥一段時間後出現的肥胖,比如有些患有過敏性疾病,類風濕病,哮喘病的病人。
皮下肥胖
特點: 脂肪主要分佈於腹部,臀部和大腿部的皮下組織內
內臟肥胖
特點: 脂肪主要分佈於腹腔內的腹膜
- Mar 19 Mon 2018 13:38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要護腳
有很多醣尿病患者不知道足部護理的重要性。 實際上,糖尿病病人經常發生足部病變。 病情較輕時若沒引起重視,病變程度很可能會加劇。
那麼,如何做好足部護理呢?
1、每天洗腳。 洗後注意把腳趾間的水擦乾淨。
2、每天察看腳上有無擦痕、傷口,趾甲溝有無紅腫。 因為有些糖尿病病人因神經病變使其對足部病覺不敏感,感染早期可毫無疼痛感覺。
3、每天換洗襪子。
4、宜穿厚底鞋,鞋跟不要太高。
5、購置新鞋時,必須雙腳試穿,以舒服為標準。 皮鞋以軟皮為好。
6、提倡穿厚襪子。 厚襪子可起緩衝作用,以保護腳。
7、最好選擇又厚、又軟的鞋墊。
8、部分糖尿病病人足部血液循環不良,時常感覺冰冷,因此要做好以下幾件事:A、局部保溫;B、要多活動雙腳,如散步等;C、避免雙腿盤坐;D 、戒菸;F、溫水足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