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航天知識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歷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返回地面種植後,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 
太空環境對植物基因產生影響已經得到各國科學家的證實。 但是對太空育種原理的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科學家認為,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 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一旦進入失重狀態,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面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 綜合太空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環境對植物種子的生理和遺傳性壯具有強烈影響,但是究竟主要是那些因素產生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至今還沒有定論。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造地球衛星是由人工製造、環繞地球在空間軌道上運行(至少一圈)的無人航天器,人們簡稱它為人造衛星或衛星。
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來,到1996年近40年來,全世界共發射了4000多顆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和太空探測器等),其中,人造地球衛星占90%左右。 今天,衛星已形成種類繁多、用途廣泛的一個大家族了。 
儘管如此,所有人造衛星都包含各種儀器設備的若干系統,這些系統可分為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 
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大致又分為三大類,即探測儀器(如紅外天文望遠鏡等)、遙感儀器(如各種照相機、測視雷達等)和轉發器(如通信轉發器等人)。 
保障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衛星的外部殼體屬結構系統的一部分)、熱控系統(使衛星內保持一定的溫度)、電源系統(衛星體外張開的一般為太陽能電池板)、無線電測控系統、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保持一定的姿態)和軌道控制系統籌。 有些衛星還裝有計算機系統,用以處理、協調和管理各分系統的工作。 返回式衛星還有返回著陸系統等。 
在人造地球衛星的大家族中,包含哪些成員呢? 主要有: 
通信衛星它是在地球赤道平面內,離地面35860公里的高空上運轉的同步衛星。 由於它與地球同步運轉,所以衛星好像靜止地懸掛在空中。 世界上第一顆同步通信衛星是美國於1963年發射的,其覆蓋面積大約為地球表面積的40%。 我國在1984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通信衛星。 有了通信衛星,就能在大範圍內迅速傳播電視、電話、電報、傳真圖片等。 
通信衛星還可以用於軍事、航空、航海和飛機、船舶的導航等。 如果在赤道上空的同步軌道上,等距離分佈3顆通信衛星,就能實現全球通信。 人們坐在家裡就能收看世界任何一個電視台的節目。 
氣象衛星專門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衛星。 自從1960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到目前為止,太空中已經有上百顆氣象衛星運轉。 利用氣象衛星可以獲得大氣層中許多氣象資料。 例如,雲、地表面溫度、海水溫度、大氣溫度和濕度的垂直分佈等。 氣象部門根據這些資料和拍攝到的照片、雲圖,就能較快、較準地作出天氣預報。 此外,對漁場分佈,可以通過氣象衛星找出冷暖海洋交界處,這裡魚餌豐富、魚兒集中。 
偵察衛星人們也稱它為太空"間諜",它以偷竊軍事情報為主。 自1960年前後出現以來,發展很快,已成為有能力發射這類衛星國家獲取情報的有效工具,成為現代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些太空"間諜"裡裝有各種各樣的偵察設備,如照相機、電視攝像機、紅外探測器及電子偵察儀器等。 按執行的任務和偵察設備的不同,偵察衛星一般可分為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和導彈預警衛星。 偵察衛星是衛星家族中為數最多的一類,它佔衛星總數的60%左右,是世界上發射數量最多的一種衛星。 
導航衛星它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間用戶導航定位服務。 自1960年4月美國發射第一顆導航衛星"子午儀"以來,世界各國發展了數十顆各種類型的導航衛星。 現在它們正在為飛機、導彈、艦船等各種用戶當"嚮導"。 
測地衛星用於測定地麵點坐標、地球形狀和地球引力場參數,也可作為地面觀測設備的觀測目標或定位基準。 它可以為洲際導彈發射測定準確的目標位置。 60年代初,人們觀測人造衛星運動,推算出地球扁率,利用衛星測定觀測站坐標,計算地球重力場,取得較大成果,從此,美、蘇、法等國相繼發射了測地衛星。 
地球資料衛星它是在氣象衛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1972年7月23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地球資料衛星。 它採用60年代發展起來的航空遙感技術,如光譜遙感技術,拍攝出照片,幫助人們尋找地下的豐富礦藏,調查森林、水文、耕地種植和農作物生長等情況。 地球資源衛星能迅速、全面、經濟地提供有關地球資源的情況,對資源開發和國民經濟有重要作用。 地球資料衛星分為陸地資料衛星和海洋資料衛星。 
科學衛星和天文衛星它可以幫助人們研究地球周圍的空間、太陽和天體物理。 其中天文衛星又分為以觀測太陽為主的太陽觀測衛星和以探測太陽係以外的天體為主的非太陽探測天文衛星、紫外天文衛星、X射線天文衛星和Y射線天文衛星等。 
此外,還有用於攔截敵方衛星的反衛星等。 人造衛星的種類遠不止上面所說。 世界各國對衛星的研製、發射正方興未艾,我國也在急起直追,成績斐然。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9年7月僑日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里特島上,馮·布勞恩博士親臨控制中心。 上午9點32分,市勞恩為他設計的"土星"5號火箭下達了"倒計時"的指令。 身高110.6米,全重2 930噸的"上星飛號,以1.32X10瓦的雷霆萬鈞之勢,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踏上了地球人類希冀飛往月球的漫長之路的最後一程。 

發射後9分11秒,第H級火箭脫離,第三級火箭第一次點火。 11分40秒,第三級火箭熄火,飛船進入地球軌道。 當第三級火箭再次點火後,飛船脫離地球軌道,進入狹長的地月過渡軌道。 發射後3小時歷分,指令艙和服務艙與第三級火箭暫時分離。 指令艙駕駛員麥克爾·柯林斯把飛船調轉180度,然後把指令艙端的錐狀對接桿,慢慢地準確插入登月艙的連接孔。 接著,埃德溫·艾德林,這位宇宙工程學博士卸下登月和指令艙間的封閉隔板,接通電纜,完成了全部對接工作。 發射後4時10分,第三級火箭與飛船徹底分離。 登月艙向月球飛奔而去。 

在月面降落 

"阿波羅"11號在第一天飛行中,向地球轉播了在高空俯瞰的太平洋和美洲大陸的景象。 第二天的門點32分,飛船向地球轉播了宇航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轉播達34分鐘。 第三天飛行中,又向地球轉播了1小時30分有關宇航員進人登月艙及艙內儀器設備的場景。 第四天清晨,11號飛船以每秒減速800米進入月球軌道。 當飛船繞月3圈時,指令長尼·阿姆斯特朗主持第4次電視轉播,許多地球人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遙遠月球的坑坑洼窪的表面。 7月20日上午,柯林斯隨飛船指令艙留在繞月軌道上,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駕駛登月艙逐漸向月面下降。 離月面2 200米時,登月艙下降速度穩定在每秒6米。 當登月能離月面150米時,阿姆斯特朗發現預定著陸點資料與實情不符。 這位美國最著名的宇航員果斷決定改變著陸點。 經過102小時39分40秒的飛行,現在,"鷹"號登月艙的4條著陸支架終於穩穩地落在被稱為"靜海"的月球上地上。 遙遠星球亙古以來的寧靜被人類的使者打破了。 
劃時代的"一小步" 
地球上億萬人的目光都通過電視屏幕緊盯著走出登月艙口的阿姆斯特朗。 他花了3分鐘才走完9級踏板的舷梯。 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22時56分20秒,月面上終於踏出人類的第一個腳印。 阿姆斯特朗面對沉睡已久的月球大地宣布:"對一個人來說,這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對全人類來說,這卻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此後2 小時40分的月面探險中,兩位宇航員展開了太陽能電池陣。 安設了月震儀和激光反射器,還採集了22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的樣品,並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電視談話。 7月ZI日上午11時15分,登月艙飛離月面之後與繞月軌道上的飛船會合。 1969年7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12時55分22秒,"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首次登月後,安全濺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上。 總統尼克松親臨打撈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主持"阿波羅"11號三位宇航員返航的歡迎儀式。 

"阿波羅"11號飛船和三位宇航英雄,在人類發展史上永久地刻下了自己的姓名。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研究,只要能使物體獲得7.9公里/秒的速度,它就能繞地球運行,成為人造地球衛星。 怎樣才能使物體獲得環繞速度呢? 人們曾經想用大砲把地球衛星發射到天上去,但是,目前超遠程大砲只能打出速度為2公里/秒的砲彈,離環繞速度還差得很遠。 
用飛機直接把人造地球衛星送上軌道,這也是不可能的。 現代噴氣式飛機能在空中飛行,靠的是飛機的推力和機翼的升力,而推力和升力的產生又必須依靠空氣。 這樣它離不開包圍地面幾十公里厚的大氣層,速度也不可能很大。 
人造地球衛星是靠火箭送上天去的。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火箭叫做運載火箭,也叫運載工具。 人造地球衛星能否發射成功,火箭的速度是個關鍵問題。 
在目前技術條件下,一般火箭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最大隻能是2.5公里/​​秒,相應地,火箭前進的最大速度是4.5公里/​​秒。 很明顯,要把衛星送上幾百公里的高空,並具有環繞速度,用單級火箭是很難達到的。 所以,在目前技術條件下,單級火箭無法使衛星達到環繞速度,不能做衛星的運載火箭。 
多級火箭在航行過程中,可把工作完畢而變得無用的火箭殼體和發動機(死重)拋掉,以達到提高速度的目的。 目前,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只要用二級或三級火箭就足夠了。 根據需要還可以用一枚多級火箭同時發射幾顆衛星。 
多級運載火箭是一個整體,通常由幾個單級火箭組成。 一般用串聯形式連接,各級頭尾相接,也有下一級為並聯、上面為串聯的組合形式,整個運載火箭分為殼體、推進系統、飛行控制系統等。 
運載火箭還有各種分離系統,包括各級的分離,衛星與運載火箭末級的分離,衛星與整流罩的分離。 級間分離系統既要保證各級牢固連接,又要在下面一級工作完畢之後,可靠地把它分離掉,同時啟動上面一級發動機和控制系統工作。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時,運載火箭從地面起飛到進入衛星軌道可分為加速飛行段、滑行段(慣性飛行)和最後加速三個階段。 加速飛行段是指運載火箭由地面垂直起飛,在發動機推力的作用下,運載火箭飛出了稠密大氣層後,達到預定速度熄火。 運載火箭熄火後推力等於零,這時靠自己獲得的能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行,一直飛到與衛星軌道相切的位置時,火箭再一次點火,稍許增加一點速度,使衛星最後加速入軌。 
為了對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一枚三級火箭(液體火箭)為例,將衛星的發射與入軌的一般過程略述如下: 
當衛星及其運載火箭出廠運送到發射場,經技術陣地檢測合格後,再運送到發射陣地,豎立在發射台上,爾後進行衛星和運載火箭的對接、加註推進劑、程序控制指令的裝定以及各種測試,在最後測試合格後,由控制中心下達命令,火箭點火。 在第一級發動機的推動下起飛,火箭徐徐垂直上升,穿過稠密大氣層後,第一級發動機在預定時間熄火、分離、脫落,與此同時,第二級發動機點火工作,繼續加速。 第二級發動機在預定時間熄火、分離、脫落,運載火箭的第三級與衛星一起,經過一段自由滑行,到達預定軌道附近,按程序控制指令第三級發動機點火,繼續加速,使之達到預定速度,在預定點把衛星彈出,進入預定軌道。 這就是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簡單全過程。 當然,在這過程中,如果某零部件出了故障,那麼衛星發射就會失敗。 
將衛星送入地球軌道的辦法很多,前面所述只是其中的一種,是節省能量的最簡便易行的一種。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大氣層內,火箭的飛行可以根據牛頓的作用與反作用的理論解釋,即火箭向後噴出氣體,氣體向後推動空氣,空氣就會給火箭以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來推動火箭前進。 

但是,當火箭飛出了大氣層到了宇宙空間,空氣沒有了,空氣的反作用力也就不存在了,那麼,火箭為什麼還能繼續飛行呢? 其實還是要用牛頓定律來解釋這一問題,關鍵是力和作用點的變換。 

火箭向前飛行時,燃燒劑和氧化劑在燃燒室迅速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以每秒數千米的速度向後噴出。 我們把火箭和噴出的氣體作為互相作用的兩個物體,作用點選在火箭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火箭在噴氣的時候相當於給氣體一個向後的推力,按牛頓定律,噴出的氣體就會通過在火箭上的作用點給火箭一個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飛行。 這個物理過程與空氣無關,所以即使是在沒有空氣的宇宙空間,火箭也會照樣高速飛行。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首先,當裝有衛星的運載火箭聳立在發射台上,全部準備工作完畢,按照"倒計數程序"進入最後預備階段。 隨著地面控制中心的發射指令:"9. 8. 7.6、5. 4、3. 2、1 . 發射,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運載火箭開始脫離發射架上升,而且速度越來越快。這就是加速度飛行段開始了。 

運載火箭從地面發射到把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稱為發射階段。 在這一階段所飛經的路線就叫做發射軌道。 運載火箭的發射軌道一般為三大部分,即加速飛行段。 慣性飛行段和最後加速段。運載火箭垂直起飛後10秒鐘數到0秒鐘後,開始按預定程序緩慢地轉彎。 發動機繼續工作約100多秒後,運載火箭已上升到70千米左右高度,基本達到所需的入軌速度和與地面接近平行的方向時,第一級火箭發動機關機分離,同時,第二級火箭發動機點火,繼續加速飛行。 此時,已飛行2-3分鐘,高度已達150千米一200千米,基本已飛出稠密大氣層,按預定程序拋掉箭頭整流罩。 接著,在火箭達到預定速度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發動機關機、分離,至此加速飛行段結束。 

這時,運載火箭已獲得很大動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開始進入慣性飛行段,一直到與衛星預定軌道相切的位置,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開始點火,進入最後加速段飛行。 當加速到預定速度時,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關機,衛星從火箭運載器彈出,進入預定的衛星運行軌道。 至此,運載火箭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規戰爭中,敵對雙方常常捉"舌頭"(即俘虜對方人員)來了解對方戰術意圖、兵力部署及武器裝備等情報。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採用更先進的方式,即利用人造地球衛星竊取常規手段難以獲得的敵方情報。 
1984年4月17日,在倫敦發生了利比亞人民辦事處用輕機槍掃射遊行隊伍的事件。 這個事件的發生是有先兆的。 據美國ABC電視台透露,事件發生前,利比亞政府曾指示利比亞駐倫敦人民辦事處,"不能坐視反卡扎菲的示威遊行"。 美國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指示,並通報英國政府,但在得到確切的情況之前,槍擊事件就發生了,一名女警察被打死,許多參加遊行的人負了傷。 
竊聽這個"指示"的是美國電子偵察衛星。 它監聽了利比亞政府和駐倫敦人民辦事處之間的電話。 由此可見利用偵察衛星進行情報戰的作用。 
在太空遨遊的電子偵察衛星是竊聽能手,它利用捕獲無線電波的方式來獲取情報。 電子偵察衛星的任務主要有:一是確定敵方地面防空雷達和反導彈雷達的精確位置。 信號特性和作用距離,以便使轟炸機或彈道導彈不被雷達發現和跟踪;二是確定敵方軍用電台的位置和信號特性,以便戰時將其摧毀掉,而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平時竊聽軍事通信中的重要情報。 
通常,雷達或軍用電台的工作頻率屬高頻段,因此,它的作用距離有一定限制。 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為了保衛本國的安全,在遠離疆界的腹地往往要佈設許多防空雷達。 如果在國外用艦船或飛機等一般的方法測量敵方防空雷達的位置和特性,那是極為困難的,甚至無法辦到。 但是,如果用衛星去偵察,就能打破國境線的障礙,"無憂無慮"地測定敵方雷達的位置和特性。 
電子偵察衛星竊聽方式比較巧妙。 當衛星經過敵方上空時,衛星上的磁帶迅速地錄下雷達信號和其他電磁輻射源,然後在自己國土地面站上空又把磁帶記錄信號"快手快腳"地輸送到地面站,經過地面分析。 研究或破譯,就能掌握敵方地面雷達的位置和特性,從而偷偷竊聽到許多敵方重要信息。 
竊聽能手--電子偵察衛星在太空飛行的軌道,近地點(距地心最近時的位置)高度300-500公里,因此,竊聽能力很強。 它與照相偵察衛星一樣,具有普查型和詳查型兩類。 
普查型"竊聽能手",用來對敵方地面大面積偵察,測定地面雷達的大致位置,竊聽地面雷達的工作頻段。 詳查型. "竊聽能手",用來捕獲感興趣的雷達特徵和電台信號的詳細情報,用搜索型超外差接收機竊聽地面的無線電信號。 
目前,多數電子"竊聽能手既能作一般監視,對地面進行普查性竊聽工作,又能對地面各種無線電信號進行搜索和竊聽,一顆衛星身兼普查和詳查兩種功能。一般來說,電子偵察衛星上的計算機裡貯存所有已知的敵方雷達信息(如位置和信號特徵),如果衛星一旦探測到新的雷達位置和新的信號,下次經過這一地區上空時,便會自動地對這些特性進行分析,並對新的雷達進行定位,以確定雷達的精確位置。因此,竊聽能手--電子偵察衛星能無一遺漏地探聽清楚地面雷達、無線電台等的位置和信號特徵。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晴朗的夜空中,有幾點紅、綠、白色的燈光緩緩地飛過,同時還傳來一陣隆隆的聲音。 這是飛機在夜空中飛行。 

飛機在天空中飛行時,儘管天空非常廣闊,但由於飛行速度很快,因此仍然可能發生對撞事故。 為了避免這種危險,飛行員必須時刻關注自己前後左右和上下方有沒有飛機在飛行,及時判斷是否存在事故隱患。 “紅綠燈”就是飛機上的航行燈,它為飛行員起到導航的作用。 每架飛機上都裝有3盞航行燈,在飛行員左側機翼尖上的是紅燈,右側機翼尖上的是綠燈,機尾上裝有一盞白燈。 

飛機在夜間航行時,必須打開航行燈。 如果飛行員能同時看見三盞燈,這說明在自己的上空或下方有飛機在飛行,這時是沒有危險的。 如果只能看到紅色和綠色的航行燈,說明有一架飛機正在迎面飛來,有對撞的危險,要設法避開。 如果只能看見一盞紅燈或綠燈,那說明在左側或右側有飛機在飛行,只要不偏離航線是不會相撞的。 

當遇到有霧的天氣,光靠航行燈是不夠的,這時飛行員就得借助飛機上的雷達來判斷飛近飛機的航向和距離。 根據雷達不斷向周圍發射出的無線電波,飛行員可及時調整飛機的航向和速度,以免發生撞機事故。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飛機為什麼能飛? 儘管有各個部件的配合,但是最主要的是飛機有一對採用特殊剖面形狀的機翼。 

翼剖面又稱翼型。 典型的翼型上凸下平,人們通常稱流線型。 根據流體的連續性和伯努利定理可知,相對遠前方的空氣來說,流經上翼面的氣流受擠,流速加快壓力減小,甚至形成吸力(負壓力)而流過下翼面的氣流流速減慢。 於是上下翼面就形成了壓力差。 這個壓力差就是空氣動力。 按力的分解法則,將其沿飛行方向分解成向上的升力和向後的阻力。 阻力由發動機提供的推力克服。 升力正好可克服自身的重力,將飛機托向空中。 這就是飛機為什麼會飛的奧秘所在。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運載火箭發射航天器,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有年份、月份、日期和時刻的選擇。 比如,哈雷彗星以76年為周期回歸,哈雷彗星探測器應選在其面向太陽的幾個連續年份中發射;火星與地球的會合週期為780天,火星探測器應在火星與地球會合前後連續的幾個月份中發射;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個月內連續的幾天中發射;由於工作條件和軌道要求,以及氣象的限制,有些航天器必須在某日內某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內發射。 這種允許航天器發射的時間範圍,叫作發射窗口。 

航天發射場是發射航天器的特定區域,其主要功能是完成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裝配、測試和發射;對飛行中的運載火箭及航天器進行跟踪測量,獲取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對運載火箭及航天器進行監視和安全控制,完成檢測和發射的後勤保障等。 

發射場場址的選擇,有著十分複雜的綜合性的矛盾要求。 如它應靠近工業區,有方便的交通條件,但又應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它要求雷雨少、濕度小、風速低、溫差變化不大的地方,但又要有豐富的水源,且應盡量靠近赤道的低緯度地區;它要求地質堅實,有較好的安全條件,但又要求地勢平坦開闊,有良好的佈局和發射條件等。 

發射場通常由測試區(技術陣地)、發射區(發射陣地)、發射指揮控制中心、地面測控系統及輔助設施組成。 測試區是進行技術準備的專用區,主要任務是對運載火箭和航天器進行裝配、測試,對其內部各系統的單個儀器設備進行檢測、試驗。 主要設施有火箭裝備測試廠房、航天器裝配測試廠房、固體火箭裝配廠房。 供電站、發電站、火工品庫、地面設備庫和各種實驗室。 發射區是發射前準備和發射的專門區域;地面測控系統是對運載火箭和航天器進行跟踪測量,接收遙測和外測信息,發送監控、安全指令和通信信息的一整套地面設施,配置在發射場和火箭飛行航區。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身處何方? 這個問題聽上去很容易,但在過去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那麼容易。 幾個世紀以來,不論是航海家還是探險者都曾試圖在茫茫的蒼穹中尋找一種定位系統,來幫助他們精確地找到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從而躲避災難並安全抵達目的地。 1993年6月26日,這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在這一天,美國空軍將第二十四顆名叫Navstar的衛星發射到地球軌道上,從而完成了構築一個由二十四顆衛星組成的網絡,也就是“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簡稱GPS。 

當你隨身攜帶一個價值不足幾百美元的GPS接收裝置時,你就可以立刻知道自己在地球上的準確位置,包括經度、緯度甚至海拔高度,誤差不超過幾百英尺。 這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新技術之所以成功,完全得益於科學與工程學兩方面的進步,尤其是人類在精確計時方面的發展:目前的原子鐘已經能精確到十億分之一秒。 說到原子鐘,它最初本是由物理學家創造出來用於探索宇宙本質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項技術有朝一日竟能應用於全球的導航系統上。 今天,GPS系統被用於營救工作,為社會帶來無窮的幫助,並且創造著數十萬個工作機會,帶來數以十億美元的利潤。 下面的這篇文章改編自物理學家丹尼爾·克萊普那的講話,描述了對於時間本質以及如何精確度量時間的方法所做的基礎研究是怎樣推動了GPS系統的發展的。 通過這個例子,文章還講述了科學發展的進程以及基礎研究如何推動科技的發展。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平號空間站是1986年2月20日由前蘇聯發射入軌的第三代空間站,曾為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獲取外太空的各種信息及各種太空實驗的實施立下了汗馬功勞。 
和平號空間站是一階梯形圓柱體,全長13.13米,最大直徑4.2米,重21噸。 它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共有6個對接口。 和平號作為一個基本艙,可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4個工藝專用艙組成一個大型軌道聯合體,從而擴大了它的科學實驗範圍。 四個專業艙都有生命保障系統和動力裝置,可獨立完成在太空機動飛行。 其中一個是工藝生產實驗艙,一個是天體物理實驗艙,一個是生物學科研究艙,一個是醫藥試制艙。 這幾個實驗艙可根據任務需要更換設備,成為另一種新的實驗艙。 自和平號空間上天以來,至1993年底,已經接待了一艘聯盟T號和17艘聯盟TM號載入飛船,並先後與進步號,進步M號貨運飛船和量子號,晶體號專用工藝艙對接組成軌道聯合體。 
由於已經在太空敖遊了15年的和平號實際已經超期服役整整10年。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它們通常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上。 那麼什麼是太陽同步軌道? 這種軌道又有什麼好處? 
太陽同步軌道的理論定義是:軌道平面進動方向與地球公轉方向大致相同,進動角速率等於地球公轉平均角速率(0.9856度/日或360度/年)的人造地球衛星軌道。 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能保證衛星每天以相同方向經過同一緯度的當地上空的軌道。 因為,我們知道,衛星運行的周期是由的處的軌道決定的,因此,這樣的軌道是可以確定的。 
選擇太陽同步軌道,能保證衛星每天在特定的時刻經過指定地區,這當然便於我們獲得最好的太陽光條件,從而得到高質量的地面目標圖像,這就是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常選擇太陽同步軌道的原因。 
茫茫星空,有心人會發現,有些衛星幾乎總是在同一時刻出現的天空中的同一位置,奇怪嗎?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它們處在地球同步軌道上。 
所謂地球同步軌道,就是沿這個軌道走一圈所需的時間恰好與地球自轉的周期(23小時56分4秒)相同。 也許有人會說,那麼如果走得速度快慢不一,那得到的時間不也就不同了嗎。 其實,按照天體運行規律,每條軌道上運行的物體的速度是固定的。 因此,不用擔心會出現時間上的不一致性。 那麼,地球同步軌道有什麼用呢?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想每天監視地球上的同一個地方,我們的衛星該放在哪兒? 當然是地球同步軌道。 再如像俄羅斯,它處於高軌地區,常用的靜止軌道衛星無法覆蓋,如果想實現衛星通信,地球同步軌道是再好的選擇。 事實上,俄羅斯的“閃電”通信衛星也正是這樣選擇運行軌道的。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由膠片的曝光時間決定的,因為星星的亮度比航天飛機暗淡得多。 要想在膠片上看到星星的踪影,需要大約10秒至30秒的曝光時間;而捕捉航天飛機的踪影只需0.01秒的曝光時間。 
如果把攝像機設定在拍攝航天飛機所需的曝光時間,就沒有足夠的時間捕捉星星的踪影。 
如果為了捕捉到星星踪影而對膠片進行長時間的曝光,航天飛機在膠片上的踪影就會曝光過度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移動電話正逐漸普及,但獨獨飛機中卻不能使用。 

本月,一位阿拉伯人由於在飛機起飛時用了手機,遭到了無數責罵。 

1998年,英國採油工人Neil Whitehouse由於在一次航班中拒絕關機,被判入獄一年。 

瑞士調查者們認為,去年發生的LX498空難,很可能與手機干擾有關。 那次空難造成了10名乘客的殉難。 

上個月,一架從斯洛文尼亞飛往薩拉熱窩的飛機突然警報長鳴,不得不緊急迫降。 調查者們在行李倉裡發現了一個處於開機狀態的手機。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