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利用,從縱向來說,是最早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個偉大的事件。 遠古時代自然界的大火,既給人類始祖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使人類始祖從災難中認識了火和利用火,進而人工造火,標誌著人類首次駕馭了一種偉大的自然力並替自己服務。 從橫向去看,由於人類始祖發現了火,因而不斷認識和掌握了火,進一步發揮火的威力,有力地促進了人類對於熱與冷現象的本質的追求。

用火探源

1994年7月9日黃昏,一架波音747客機飛往美國國境上空,目的地是華盛頓。 
坐在機艙靠窗地方的是中國一位對考古頗感興趣的中學教師。 此刻,他那張黝黑的面孔貼近窗玻璃,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望著色彩斑讕的晚霞,不時俯視著機下美國的大地,陷入沉思之中。 
這是他第二次出國。 下午,他剛剛離開雲南,在雲南,他對已發現的元謀人化石的相應地層進行了考察。 根據所發現的灰燼以及炭層,他作了這樣判斷:由於元謀猿人的絕對年代距今有170萬年,如果這些發現確實是古人類用火的遺址,那麼我們的祖先在170萬年前已開始進入了人類的用火時期。 
根據一些學者研究,人類和火的關係,大體上經歷了“無火時期”、“用火時期”、以及“造火時期”。 
在無火時期,古人類吃著生冷的食物,忍受著寒冷的侵襲。 在沒有月光和星夜的黑夜,被黑幕包圍而充滿著恐懼。 然而,即使在無火時期,大自然也總是給地球送來火種——諸如由於火山、雷電等作用而引起大火。 這種大火往往是毀滅性的,古人類在大火中,不是被燒死,就是被燒傷,也有一些幸運者驚恐萬狀,死裡逃生。 
但是,在大火過後,卻使古人類尋到了更好的食物,那就是被燒死、燒焦的動植物變得很好吃。 儘管那時,根本還沒有詞彙,可是這些古人類已有愉悅的感受,也使他們萌生了對大火的一種十分驚異的喜愛之情,因為正是大火賜給他們最美好的食物。 所以,與其說大火給古人類慘痛的災難,倒不如說正是這種災難使古人類受到了磨煉,獲得了新生的力量,從而進入嘗試著去引取和保存火種,用火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的這樣一個新時期。 
根據古人類遺址中發現的被燒過的灰燼和獸骨,可以判明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人類很早就進入了用火時期。 
現有的考古資料表明,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的灰燼,是確鑿無疑的人類用火的最早遺蹟之一。 在這裡,考古學家發現有很厚的灰層,其中還有被火燒過的獸骨和石塊,燃燒後的獸骨呈現不規則的裂紋和黑、灰、綠、藍等不同的顏色,那些燃燒過的石塊被火燒裂或被煙熏黑。 用現代方法對幾十萬年前留下的灰土進行化學分析,結果證實有單質炭存在。 特別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在名叫鴿子堂的洞穴的底部灰層中,還發現過一塊木炭。 這些都說明,在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時期,我們的祖先已學會了用火。 …… 
“飛機已抵達華盛頓,請各位旅客作好下機準備。”機上空中小姐這一清脆悅耳的聲音,打斷了中學教師的沉思。 他一下飛機,前來接他的一位朋友領他到自己的家裡。 不料這位中學教師卻駐足不前,又引起他的沉思。 原來,就在這位華盛頓朋友家附近的一個大建築物前面,刻著下面幾行字: 
火:一切發現中的最偉大的發現使人類能夠生存於不同氣候之中造出很多的食品並迫使自然的力量為他們工作

鑽木取火

人類從用火時期進入造火時期,其間又隔了幾十萬年。 據我國古籍記載,《路史》注引的《拾遺記》中就寫道:“遂明國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有鳥名梟,啄樹則燦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其枝以鑽火,號燧人。”在《莊子》的“外物篇”中也有“燧人氏鑽木出火,造火者燧人也,因以為名”的說法。 
這則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告訴人們,在太陽和月亮都照不到的西方荒遠之地,有一個遂明國,不見天日,不識晝夜。 那裡有一棵根幹枝葉屈盤達萬頃的大樹名叫“遂木”。 一個聖人來到這裡,看到一些名叫梟的鳥,用它們短而硬的尖嘴去啄那樹幹,引發出燦爛的火光。 聖人受這種景象的啟示,領悟到取火的方法,就從遂木上折一根樹枝,對它鑽搓,從而引出火花。 這位聖人就被後人稱為“燧人氏”,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從原始人——元謀猿人算起,已有170萬年的歷史 。 就是從北京猿人、山頂洞人開始,後來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和龍山文化時期也經歷了幾十萬年漫長的與自然界搏鬥的艱難生活。 直到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進行人工造火開始普遍起來,因為已發現的新石器時期的地下或半地下居址中,幾乎無一沒有一個小小的灶坑,這在利用天然火的時期是決不可能出現的。 
那麼人類究竟用什麼具體的操作方法來人工造火呢? 看來,直接從考古發掘中一時還難以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充分可靠的證據,所以目前公認的科學方法之一,就是根據近代社會中還處於較原始狀態的民族的生活方式,結合文化較高的民族中的文獻記載,探求出比較合理的答案。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歷史悠久的國家,也就具有解決這個問題的優越條件。 根據《文物》1960年第6期“海南島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一文的記載,黎族人民在解放前有些地區就使用鑽木取火這種非常古老的方法。 它的操作大體上是這樣的:用一根木頭(如山麻木)弄成扁平形,在上面挖一小的凹穴,把它放在地上固定好(如用雙腳壓住);再用一根一端稍尖的木棒,插在小穴上,手掌用力把木棒來回搓摩,棒端與凹穴接觸處就會由於劇烈磨擦而生熱,並在周圍產生一些木屑粉末。 在不斷磨擦的作用下,最後就會因熱而產生煙火,點燃了木屑粉末。 把冒煙的木屑粉末放到事先備好的干茅草等引火物裡,並用嘴吹氣,就會燃起火焰。 這種方法不斷改進,就可用繩索或皮條纏繞木棒,繩索的兩端系在弓的兩端,把弓往返拉動來轉動木棒。 於是,從黎族人民的取火方法中就可以對古代鑽木取火的操作過程略知一二。 這樣古老的方法,就連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英國,直到19世紀還被人採用來為家畜治病。

陽遂取火

鑽木取火是一種費力的原始方法。 隨著生產的發展,在鐵器出現後,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種利用火鐮石的取火方法隨之生。 它是利用鐵製火鐮敲擊堅硬的燧石,鐵屑剝落時因磨擦、敲擊而變熱,表面因氧化而生成火星,火星落到易燃的纖維(如艾絨)上,即可取火。 
豐富的歷史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早就開始利用凹面鏡對著太陽取火了。 史籍中常見的“夫燧”或“陽燧”,就是古人對凹面鏡的稱謂。 如《周禮·秋官司寇》:“司煊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 
由於當時大部分陽燧是用金屬製成的,所以又稱做“金燧”,如《禮記》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記載。 就是說,古時人們行軍、打獵,總是隨身帶著取火器,晴天用凹面鏡取火於日,陰天則鑽木取火,可見我國古代陽燧的製作和使用還是比較早的。 
《莊子》中進一步指出:“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淮南子》注中則詳細介紹了陽燧的使用方法,“陽燧金也,取金杯無緣者,熟摩令熱,日中時以當日下,以艾承之則燃得火也。”即取去掉邊緣的金屬杯,用力擦亮,中午對著太陽,艾絨放在光線聚合的地方,可燃燒取火。 王充在《論衡》中的“率性”、“定賢”、“亂龍”諸篇中都提到陽燧,如“率性”篇中寫道:“陽燧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磨礪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真取火之道也。”有人認為,這可能中國典籍中第一次對玻璃透鏡取火的描述。 陽燧取火,即導致人工造火和人造光源,又是人類利用光學儀器會聚太陽能的先驅,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的突出成就之一。

觀察“火候”

我國古代火的利用,除了滿足生活需要外,還相當早地應用到生產中去,如將粘土燒製成陶器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已有彩陶(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出土)。 與此同時,利用火來冶煉金屬,製成金屬工具、武器及各種器皿,在河北省唐山大城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紅銅製造的銅器,說明四千多年前的冶煉技術(包括火候的觀察、控制、淬火、退火等),已達到了一定水平。 
我們知道,金屬加熱時,由於蒸發、分解、化合等作用會生成有不同焰色的氣體。 黑濁之氣主要是初煉時摻在礦石中的炭粉不完全燃燒所致。 錫焰白,銅焰青,黃白之氣是溫度不夠的象徵。 至於青白之氣說明銅未全部溶化。 直到全部青氣時(銅含量遠大於錫,全部溶化後銅焰掩卻錫焰,就顯得只有青氣了)青銅煉成。

以火滅火

火的發現和利用,使人類認識到火能替自身服務,也能帶來禍害,特別是火災。 如何與火災作鬥爭,人類又創造了許多方法。 其中,你也許聽到過,最好的、有時也是唯一的跟森林或草原上的火災作鬥爭的方法,是迎著大火的來向放火。 
美洲草原發生大火的時候,人們就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來撲滅大火。 關於這件事在庫帕斯所寫的長篇小說《草原》中有如下專門的描述: 
老獵人突然採取了斷然的措施。 
“是行動的時刻了,”他說。 
“你想行動已經太遲了,可憐的老頭子!”米德里頓叫道,“大火離開我們只有四分之五英里了,風又是用這樣可怕的速度向我們這裡吹!” 
“是嗎?火,我也不怎麼怕它。好,孩子們,別盡站著!現在馬上動手割掉這一片乾草,清出一塊地面來。” 
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清出了一塊直徑大約20英尺的地面。 老獵人吩咐婦女們,說她們可以用被褥把自己那些容易著火的衣服蓋起來,然後就領她們走到這塊不大的空地的另一邊去,做了這些預防措施以後,老獵人走就走到這塊空地的另一邊,那里大火已經像個高而危險的環牆,把旅客們包圍了。 他拿了一束非常乾的草放在槍架上點起來。 容易燃燒的干草立刻融融地燒著了。 老獵人把燒著的干草扔到高樹叢裡,然後走到圈子中央,耐心地等待著自己行動的結果。 
他放的這一把火貪婪地撲向新的燃料,一會兒功夫草地燒著了。 
“現在你們可以看火怎樣跟火作戰了,”老獵人說。 
“這不是更危險了嗎?”吃驚的米德里頓大聲叫道,“你不但沒有把敵人趕走,反而把它引到身邊來了。” 
老獵人放的這把火越燒越大,同時向三方面蔓延開來。 但是在第四方向卻因缺少燃料,熄滅了。 隨著火勢的越來越大,在火前面出現的空地也越來越大。 這片剛出現的黑色發煙的空地,要比用鐮刀割的草地光得多。 他們剛才清除出來的這塊地方就隨著從其他幾麵包圍著它的火焰而擴大開去,要不是這樣的話,那避難者的處境是會變得很危險的。 幾分鐘後,各方面的火焰都後退了,只有煙還包圍著人們,但是這對於人已經沒有危險了,大火已經瘋狂地向前面奔去了。 
但是這種跟草原和森林大火作鬥爭的方法,並不像初看的時候那樣簡單。 只有極有經驗的人才能利用迎火燃燒的方法來撲滅火,否則就會引起更大的災禍。 那麼這位老獵人到底有沒有什麼秘訣呢? 
秘訣就在普通的物理知識裡。 因為不管什麼時候,火焰總是順著風的方向的。 以蠟燭的火焰為例來說吧。 火焰中的空氣受了熱(參與燃燒),體積膨脹,比重減小,於是上升;別處的空氣立刻來補充。 這樣就形成了向上的微弱的風,火焰自然也就向上晃動。 
在草原上的大火燃燒時,風雖然是從燃燒著的草原那邊向旅客吹來,但在火焰前離火很近的地方,是有相反氣流向火焰吹的。 正像蠟燭燃燒時,空氣即從左邊吹來,又從右邊吹來(實際是從四面吹來)一樣。 這種情況使得老獵人巧妙地挽救了自己和其他人。 老獵人的具體作法是:他先仔細地觀察和考慮,等到發現有相反的氣流向大火流去時,才動手順風放火,使自己放的火順風向大火撲去。 這種作法成敗的關鍵在於:掌握好時機。 放火太早了,相反氣流沒再現,放的火自然是燒向自己,就會造成更大的災禍。 放火太晚了,放的火還沒有撲向火牆去,火牆就已經燒著了自己。 放火必須不早不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生活百科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ss Smile 的頭像
    Miss Smile

    開心笑的部落格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