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英國科學雜誌《自然》報導用無性繁殖技術產生一隻取名為“多利”的“克隆羊”以來,此事引起了世界各國上至總統,下至公眾的廣泛討論,我國的新聞媒介也都有介紹和評論。 本文將介紹產生“多利”的運作原理。
哺乳類和我們人類的卵細胞最先是由卵巢中的卵原細胞發生而來的。 卵原細胞與我們身體的其他細胞(稱為體細胞,以別於生殖細胞)一樣具有雙倍的遺傳物質,即為二倍體細胞。 它經過數次分裂,最終成為只含體細胞的一半的染色體(故稱單倍體)的成熟卵細胞。 當然,這種卵細胞是不可能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的,它必須與含有同樣只有單倍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即受精),重新成為雙倍體的受精卵(即合子)才能繼續發育下去,形成一個新生命。 從上述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個新生命已分別接受母方(卵細胞)與父方(精子)各一半的遺傳特性了。 因此哺乳類的這種繁殖方式稱為有性繁殖。
“克隆羊”或是其他克隆哺乳動物的“製造”,首先要取得上述的成熟卵細胞。 科學家們為了一次實驗獲得更多的卵,利用一種稱之為“超數排卵”技術,即給成年母羊注射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及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這樣在它們的卵巢中一次便會有更多的卵成熟與排放。 當排卵時,科學家們即可藉手術或腹腔鏡取出這種成熟的卵細胞備用。
卵細胞很小,主要由細胞核及細胞質兩大部分組成,一般只在80至100微米之間。 因此,科學家必須依靠一種稱為顯微注射儀的幫助,在放大幾十倍的條件下,用特製的極細玻璃管刺入卵內,將卵細胞核吸出。 這樣該卵便成為一個無核的細胞了,決不是如有的文章所說的它只是一個“空殼”,也就是說該卵已無核遺傳物質了。
下一步要進行的是“核移植”,這是最關鍵的一步。 以往用於核移植的細胞核多為胚胎分裂球的細胞核,分裂球是指受精卵經過數次分裂而形成的極早期的胚胎細胞。 按照發育生物學的觀點與實踐,認為這種細胞本身是“全能性”的,意思是只要有一個這樣的細胞,它便可以發育成一個完整的胚胎。 譬如說一個早期胚胎由八個細胞組成,此時若將細胞一個個地分開,它們便可發育成為八個胚胎。 這表明分裂球的每個細胞核本來就具有分裂與增殖的能力。 為此科學家們對用早期胚胎細胞核進行移植而產生新個體不以為奇。 另外,在這裡我們還順便提一句,用上述細胞的分離或是稱胚胎切割所得到的個體不能稱為“克隆個體”。
“多利”的新奇之處在於:第一,不用並挑出胚胎細胞的細胞核,而“裝入”體細胞(乳腺細胞)的細胞核,進行核移植,它也照樣可以分裂並發育成個體。 按照發育生物學的觀點,成年體細胞是一種“定向”了的,一定程度上分化了的細胞,即這種細胞的性質已經定型,是哪種類型的細胞和組織就是哪種類型的細胞和組織,正如乳腺細胞只能發育成乳腺組織一樣,不可能“再回頭”,重新獲得“全能性”。 然而,“多利”的成功依然說明,即使“方向已明”的體細胞在一定的條件下,仍然具有“全能性”。 第二,由於移入卵內的是體細胞,不僅含有雙倍的染色體,而且由此產生的後代細胞的染色體均是該體細胞的遺傳拷貝,因而由此發育而成的個體的遺傳物質與核供體的親本是一致的。 另外,由於“多利”的產生未經過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受精過程,屬於無性繁殖,故此稱為“克隆羊”,意思是“無性繁殖的羊”。
核移植完成後,接著要將這種“核質融合”的卵置於體外培養,在它發育成早期胚胎(一般待它分裂至4~8個細胞),然後將它移植至子宮已可接受胚胎植入的另一隻母羊體內,直至羊羔出生。 在這過程中,科學家要找一頭合適的母羊,進行人工激素處理,使子宮內膜增厚,以便上述胚胎的“著床”與發育。
從上描述不難看出,克隆羊的過程步驟很多,每步不慎都可能導致失敗。 “多利” 的產生固然是醫學生物學的一項重大突破,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科學家們去探索。 例如,卵細胞質在這種合子雜交中起什麼作用? 它是如何調控或刺激細胞分裂的,即用科學家們的語言說,它是如何重新程序性的開啟細胞核基因表達的? 是否身體任何一種類型的體細胞,或是一個處於任何細胞週期的細胞核均可在卵細胞質中發育分裂? 既然細胞質對細胞核有一定的影響,那麼“多利”是否在各方面只與供核親本一致,還是有些不同? 克隆動物固然可保持供核親本的優點,是否帶來單親繁殖的更多缺點,如對疾病的抵抗力低,有更多的發生遺傳性疾病的可能性,甚至種屬的退化?
當然,“多利”的問世無論如何是對生物學與醫學的又一次沖擊,人們應該藉此契機更好地把握物種發育與遺傳的規律,在限制克隆技術不適當、甚至違背了倫理的同時,讓它更好的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