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活中的物理 (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磁化水是一種被磁場磁化了的水。 讓普通水以一定流速,沿著與磁力線平行的方向,通過一定強度的磁場,普通水就會變成磁化水。 磁化水有種種神奇的效能,在工業、農業和醫學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在工業上,人們最初只是用磁場處理少量的鍋爐用水,以減少水垢。 現在磁化水已被廣泛用於各種高溫爐的冷卻系統,對於提高冷卻效率、延長爐子壽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許多化工廠用磁化水加快化學反應速度,提高產量。 建築行業用磁化水攪拌混凝土,大大提高了混凝土強度。 紡織廠用磁化水褪漿,印染廠用磁化水調色,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在農業上,用磁化水浸種育秧,能使種子出芽快,發芽率高,幼苗具有株高、莖粗、根長等優點;用磁化水灌田,可使土質疏鬆,加快有機肥分解,刺激農作物生長。 通過實踐人們發現,常澆磁化水的大豆、玉米等農作物和蘿蔔、黃瓜等蔬菜,產量可提高10 ~ 45%,水稻、小麥、油菜等作物可增產11 ~ 18%。 此外,有些畜牧場用磁化水餵養家禽家畜,可使禽畜疾病減少、增重快。

在醫學上,磁化水不僅可以殺死多種細菌和病毒,還能治療多種疾病。 例如磁化水對治療各種結石病症(膽結石、膀胱結石、腎結石等)、胃病、高血壓、糖尿病及感冒等均有療效。 對於沒病的人來說,常飲磁化水還能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用經過磁化的洗衣粉溶液洗衣,可把衣服洗得更乾淨。 有趣的是,不用洗衣粉而單用磁化水洗衣,洗滌效果也很令人滿意。

磁化水為什麼會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這是一個至今尚未揭開的謎。 一些科學家認為,水分子本身就是一個小磁體,由於異性磁極相吸,因而普通水中許多水分子就會首先相吸,連結成龐大的“分子團”。 這種“分子團”會減弱水的多種物理化學性質。 當普通水經過磁場作用後,衝破了原先連接的“分子團”,使它變成單個的有活力的水分子。 當然,要徹底揭開磁化水的奧秘,還有待於人們繼續研究和探索。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炒栗子」的圖片搜尋結果

栗子是堅果。 炒栗子時,栗子表面與熱鍋接觸的面積很小,不利於傳熱。 糖砂的顆粒較小,可以填塞栗子之間的空隙。 這些被炒熱的顆粒就大大地增加了對栗子傳熱的面積,使栗子能均勻受熱,並且有利於保存鍋中的熱氣,栗子就較快炒熟。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珠筆和墨水筆桿上,都有一小孔,這小孔有什麼功用呢?

筆桿內都有空氣,這些空氣對桿內的油墨(或墨水)具有壓力。 如果筆嘴外的大氣壓和桿內氣壓相等,油墨就不會被壓 來。 如果筆桿沒有小孔,筆桿內外的氣壓就有可能不相等,例如:

(一)人體的熱能使筆桿內的空氣溫度升高,空氣受熱膨脹壓力增大,就會把油墨壓出來。

(二)乘搭飛機到高空時,機艙內的氣壓調校得比地面的氣壓低(約為地面大氣壓的60%)。 這時,筆桿內的氣壓比機艙 就把油墨壓出來。

因此,筆桿的小孔是使桿內外的氣壓平衡,防止油墨從筆嘴漏出來。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彩色電視機一般在使用幾年後,畫面不如新的清晰,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是被磁化了,造成彩電不同程度的色純化不正,彩色失調,圖像模糊,嚴重時無法正常收看電視節目。 

所以,彩電被磁化後,應進行消磁處理,以還其清晰的圖像。 

根據消磁原理,欲消除物體上的剩磁,必先給物體加上一個很強的磁場,使物體磁化。 這樣物體上的磁場性質將隨外加強磁場性質的變化而變化。 爾後使外加磁場的極性不斷變化,磁場強度逐漸減弱為零,這樣物體上的剩磁就消除了。 

下面介紹一種有源線圈消磁法。 

可從電工師傅那裡借一卷長度為100米未拆散的普通電線(花線)卷,在其一端接上一個100瓦的燈泡,另一端安上一個插頭。 這樣就做成了一個彩電屏幕消磁器。 消磁時,將插頭插入家庭電路的插座,給消磁器通電(能產生較強的交變磁場),讓線圈平面與屏幕基本平行的同時,慢慢地靠近彩電,在屏幕前從中央向四周慢慢地轉幾圈,然後從屏幕中央緩緩地離開5米以外,再關電源。 對磁污染較強的彩電,可進行重複消磁,效果較好。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樓房衛生間、蓄水池的下水管拐彎處常有纖維、食物等沉澱堵塞現象,可在一木棒一端纏上棉花,使它比下水管口略粗,再用細鐵絲纏緊,把下水管口灌滿水,再把纏有棉花的木棒一端塞進下水管中,用力下壓,由於水能傳遞壓強,因而可打通下水管。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1年3月23日北京時間14時0分12秒,俄羅斯“和平” 號空間站成功地墜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域。 人類歷史上迄今體積最大、應用技術最先進、設施最完善、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空間站最終告別人類,標誌著航天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 

“和平”號空間站是原蘇聯第三代載人空間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9座空間站,被譽為“人造天宮”。 它的設計工作始於1976年,1986年2月20日發射升空。 它由工作艙、過渡艙和服務艙組成,整體形狀看上去就像一束綻開的花朵。 它有6個對接口,其中兩個主要對接口位於軸線的兩端,用來與載人及貨運飛船對接。 空間站全長32.9米,體積約400立方米,重約137噸,其中科研儀器重約11.5噸。 它在高350至450公里的軌道上運轉,約90分鐘環繞地球一周。 

據統計,15年來,和平號空間站總共繞地球飛行了8萬多圈,行程35億公里,共有31艘“聯盟”號載人飛船、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與“和平”號實現對接,宇航員在“和平”號上進行了78次太空行走,在艙外空間逗留的總時數達359小時12分鐘。 先後有28個長期考察組和16個短期考察組在上面從事考察活動,共有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敘利亞、保加利亞、阿富汗、奧地利、加拿大、斯洛伐克12個國家的135名宇航員在空間站上工作。 這些宇航員共進行了1.65萬次科學試驗,其中完成了23項國際科學考察計劃,獲得了大量知識 、數據和具有重大使用價值的成果。 宇航員們還拍攝了許多恆星、行星的照片,進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線的探測,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他們還探測了從太空預報地震、火山爆發、水災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宇航員在太空生活的經驗為進行長期星際飛行提供了醫學保障。 

“和平”號設計工作壽命3到5年。 按原計劃,俄羅斯還將開發出“和平-2”號空間站接替“和平”號。 但80年代後期前蘇聯的經濟危機及蘇聯解體後俄經濟處於困境,“和平-2”號因資金不足而難產。 於是,“和平” 號擔負起在困境中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使命。 到墜毀之日,它在太空中飛翔了15年。 

由於超期服役,“和平”號的故障越來越多,難以正常運轉。 據統計,15年來“和平”號上共發生了近2000處故障,其中近100次故障一直未能排除。 空間站的中央計算機已老化到了必須完全更換的地步。 空間站的溫度調節系統也故障不斷,太空艙的局部溫度有時竟達53攝氏度。 “和平”號上的蓄電池曾兩次異常放電,導致“和平”號與地面短暫失去聯繫及空間站局部停電。 1997年6月還曾發生貨運飛船撞穿“和平”號“光譜” 艙事故。 15年的宇宙隕石微粒撞擊和空間站內部化學物品的腐蝕,也已使“和平”號70%的外體遭到腐蝕。 但維修“和平”號耗資巨大,每年需投入2.5億美元。 俄羅斯政府對此無能為力;外國航天部門對合作反應冷淡。 所以,俄航天業的著名科學家和有關部門一致贊成墜毀“ 和平”號。 

“和平”號空間站為人類探索生命、宇宙和科學之謎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場所,為世界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它的“繼任者”——國際空間站正在緊張地建設當中,可望在不久的將來全面投入使用。 雖然“和平”號已經永別,但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不會停止。 
摘自物理教師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往往以為,要看到過去,就必須乞靈於時光隧道旅行。 其實,這是誤解:由於光的傳遞需要時間,所以只要在晚上仰望穹蒼,那麼所見從遠距離來的星光就已經是過去的景象。 例如銀河系核心離太陽大約3萬光年,因此目前所見的銀核光譜是在3萬年前,亦即新石器時代出現之前的情況;同樣,距離為5,000萬光年的M87星雲在望遠鏡中所顯示的,則是5,000萬年前,即遠在人類出現之前,甚至非洲和南美洲大陸板塊還未分離之時的景象。 兩年之前,我們曾在本欄報導,對一個約16億光年之遙的星雲的觀測顯示,在16億年前宇宙的背景溫度高達7.4 K,遠遠超過目前銀河系附近的2.7 K。 
宇宙從「大爆炸」(the big bang)形成至今,年齡估計約130億年左右。 那麼有沒有可能觀察更遙遠,譬如說100億光年以外(亦即100億年以前)的天體,以測定宇宙混沌初開之時的景象呢? 以沙弗(PAShaver)為首的一組英國天文學家最近證實,"類星體"在遠距離開始變得稀少,到了相當於宇宙年齡6.5%左右那麼遠的距離,它就根本不存在了。 類星體是星雲互相碰撞或者星雲核心塌縮而產生的異常規象,因此必須先有星雲才會有類星體出現。 但早期宇宙是一個高密度而相對均勻的質球,它需要相當時間才會由於微細的密度漲落和重力作用而產生空間不均勻結構,亦即前星雲結構。 所以,在宇宙早期星體不可能存在。 沙弗的研究結果,多少從實際觀測上證驗了這一構想。 
其實,在過去二十年間,已經有不少這一方面的工作,但都受到下列問題困擾:遠方星雲(包括類星體)以極高徑向速度運動,且速度與距離成正比──這就是由於大爆炸而造成所謂宇宙膨脹。 這徑向速度造成了星雲光譜的紅移(見方塊中的解釋),但那同時又使得星雲所發的光變為紅光,從而論瀰漫在星雲之間的微塵吸收。 因此,見不到極遙遠的類星體很可能是由於上述吸收作用造成,而並非其不存在。 
沙弗等人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大部分類星體會同時發出可見光和無線電波,可見光的紅移程度是測定距離所必須的,但它可能被微塵吸收,而無線電波卻不會被吸收。 因此,倘若能為每一個可能是類星體的無線電源找到相應的可見光源,並且由是確定其距離,那麼就可以有信心確定最遠的類星體距離有類星體(quasars)是1968年發現的特異天體。 令人驚詫的是,它亮度(luminosity,即每秒所發出的幅射能量)極高,相當於甚至超過整個星雲(每一星雲包含10的9次方至10的11次方顆星)。 亮度是這樣推算的:由於類星體的譜線顯示了極高的紅移係數z,由是可以推斷它有極高的後退速度;但根據哈勃定律,星體的距離與後退速度成正比,因而又可以推知它有極遠的距離,並且因而可以從它的表觀(apparent)亮度算出它的驚人本有(intrinsic)亮度。 另一方面,類星體顯示出極迅速的閃爍。 也就是說,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大幅改變亮度。 由於合它表面任何兩點產生同步變化的訊號不能快過光速,所以又可以從它閃爍的特徵時間估計它表面直徑​​的上限。 這樣,就發現類星體的表面積遠小於星雲,只和一顆恆星相若。 其所以稱為類星體,就是由於其亮度近於星雲,大小則像恆星,所以無從簡單判斷其性質和構造。 
類星體的本質,曾經今天文學家長期感到迷惑。 現在他們多少趨向於同意,類星體是所謂活躍星雲的核心,亦即是由於星雲相撞或者其中心由於重力塌縮而形成巨大黑洞之後,又不斷吸人大量物質所造成的現象。 類星體是宇宙進化的產物,所以它出現的高峰,集中在宇宙目前年齡大約20%,亦即宇宙形成之後大約25憶年的時代。 在這之後(也就是說,在較接近太陽的距離)類星體密度大大減少,那是早已研究清楚的;至於在此之前類星體密度的減少,則是本文討論的題目。 多遠和屬於甚麼年代,而不必 擔心由於微塵的吸收而有所遺漏了。 這一需要有系統和大量高度精密觀測的工作,正就是沙弗小組最近完成的。 
他們首先將整個南半球天空所有已知具有類星體無線電波譜型的射電源加以精確定位,然後在其位置一一尋找到了相應的可見光源,並且辨明這些光源的形態、紅移程度和距離。 這樣所得結果是:最遙遠的類星體的紅移係數是z = 4.46,那說明它發光的時間離宇宙形成之初只有89億年,亦即目前宇宙年齡的6.5%左右。 在更遠的距離(相當於z>5和更早的年代)儘管還有許多其他發光星體,但具有其特殊無線電譜型的類星體則並不存在。 由是證明,早期宇宙是沒有發射強無線電波的類星體的。 他們並且認為,有理由相信同樣結果還適用於所有類星體。 
倘若這一結論可以站得住腳的話,那未我們對星雲開始形成的年代也得到了一個估計,即不遲於大爆炸之後8.9億年。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互聯網、基因等名詞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後,作為一種尺度單位,"納米"一詞也越來越多地躍入人們的眼簾。 然而,一 納米僅為十億分之一米,對普通百姓來說,這似乎既不可望,也不可及。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 事實上,生活中的衣物、化 妝品、塗料、食品……都可能是應用了納米技術的產物。

經納米技術處理過的各種紡織面料製成的衣服,防油、防水且透氣,還有殺菌、防輻射、防黴等效果,清洗也很方便,只 要在水里輕輕漂洗一下就行了,根本不需要洗滌劑;在化纖布料添加了少量的金展納米微粒就可擺脫因摩擦而引起的靜電 現象。

食品或藥品製造採用納米技術,可以大大提稿人體的吸收能力。 如維生素等做成納米粉或納米粉的懸浮液就極易被人體吸收。 如果把納米藥物做成膏藥貼在患處,藥物可以通過皮膚直接被吸收,而無須注射。

塗料可以美化居室,但是傳統塗料由於耐洗刷性差,時間不長,牆壁就可能變得斑駁陸離。 納米技術的運用,使塗料的許 多指標都大幅度提高,外牆塗料的耐洗刷性由原來的1000多次提高到了1萬多次,老化時間也延長了兩倍多,玻璃和瓷磚表 面塗上納米薄層,可以製成自潔玻璃和自潔瓷磚,任何粘污在表面上的物質,包括油污、細菌在光的照射下,由納米的催 化作用,可以變成氣體或者容易被擦掉的物質。

用納米微粒襯在燈泡裡,不但不影響透光,而且還可以提高發光效率,節 省15%以上的電。 在這種納米燈泡的照射下,你不會有像攝影棚裡強燈光下溫度驟升的感覺。 大氣和太陽光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紫外線,而有的納米微粒就有吸收紫外線的特徵和性能。 因此,目前已有許多防曬油、 化妝品因為加入了納米微粒而具備了防紫外線的功能。 在護膚品中加入納米粉,還能夠使皮膚迅速恢復自身新陳代謝和抵 抗病菌的功能。

洗衣機內部殘留的剩水或潮濕的環境極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對下一次洗衣造成污染,且用戶無法自行拆卸進行清洗。 而利用納米材料的性能,將抗菌材料加入其中,能有效抑制細菌滋生,即使長時間使用,也能保持"淨水"的洗滌狀態。 彩電等家電一般都是黑色,被稱為黑色家電,這是因材料中需加入碳黑進行靜電屏蔽。 而利用納米技術,人們己研製出可 靜電屏蔽的納米塗料,通過控制納米微粒的種類,人們可進而控制塗料顏色,黑色家電將變成彩色家電。 輪胎通常也是黑 的,但運用納米材料生產的輪胎不僅色彩鮮豔,性能上也大大提高,輪胎側面膠的抗折性能由10萬次提高到50萬次。 陶瓷的製作過程中摻入少量的納米粉,就能解決其脆性問題,達到類似於鐵的耐彎曲性。 納米複合或納米改性的高科技陶 瓷,為陶瓷這一古老的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 利用納米粉末,甚至可以使廢水徹底變成清水,在環保方面應用前景極為廣 闊。 於細微處顯神奇的納米技術,就這樣悄然進人尋常百姓的生活,滲透到衣、食、住、行等領域。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溫度是物質熱運動的量度,由於人們過去認為宇宙空間沒有物質存在,所以也就談不到溫度,是一片死寂的真空。 但實際上,雖然星際空間的物質極為稀薄,在一些地方甚至沒有任何化學成分的踪跡,但實際上整個宇宙充滿了大爆炸後留下的遺跡一一電磁輻射,它使宇宙空間"變暖"了,可以測量到它的溫度為絕對溫度3K(-270℃)。 這是由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在60年代發現的,他們因此獲得了197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地球大氣層允許300吉赫至10兆赫的電磁信號發射到外層空間,這個範圍即所謂的"大氣窗口"。 通過這個窗口,電視信號、電台調頻廣播和移動電話通信等能夠輻射到我們星球以外的空間。 除了這些可能被接收的信號十分微弱以外(當然有人會說: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或許具有先進技術,能夠捕捉到這種微弱的信號),另一個問題是,地球在轉動,發射天線也隨之轉動。 從星際空間捕捉到一次廣播只能是在一定的有限時間內,然後等到第二天(地球時間)才能再次捕捉它。 由於電台的調頻廣播和電視傳播是從大約60年前才開始的,電磁波又是以光的速度傳播的,所以只有距離地球60光年內的文明才能捕捉到這種信號。 從理論上講,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因為距離我們如此之近的星球上並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正如尋求同外星文明進行接觸的"尋找外星智能生物計劃"(SETI)這一組織的專家所確認的。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腔裡的牙齒有門牙.尖牙和磨牙,它們都固定在頜骨上.如果單靠長在口腔裡面的幾個單根的門牙,是不可能咬一百多斤重物的.磨牙長在口腔的兩邊,而且是多根的,它以分叉很大的根牢固地固定在頜骨上.如果用木材.金屬或塑料製作在兩塊上下頜夾板,表演時戴在牙上或管用.另外,控制張口閉口的咀嚼肌使人體最強的一對肌肉.據測量,咀嚼肌收縮是可以負擔八十公斤的重量.所以,經過艱苦鍛煉的雜技演員,在咬緊牙關時所能承受的重量就遠遠超過一個人的體重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是什麼? 自古以來就有不同的看法。 十六世紀以後,熱的本質的問題又引起了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的注意。 

“熱”是一種運動?  
培根從摩擦生熱等現像中得出“熱是一種膨脹的、被約束的而在其鬥爭中作用於物體的較小粒子之上的運動”,這種看法影響了許多科學家。 
波義耳看到鐵釘被捶擊後會生熱,想到鐵釘內部產生了強烈的運動,所以認為熱是“物體各部分發生強烈而雜亂的運動”;笛卡爾把熱看作是物質粒子的一種旋轉運動。 胡克用顯微鏡觀察了火花,認為熱“並不是什麼其他的東西,而是一個物體的各個部分的非常活躍和極其猛烈的運動。”牛頓也指出物體的粒子“因運動而發熱”。 洛克甚至還認識到“極度的冷是不可覺察的粒子的運動的停止”。 
俄國學者羅蒙諾索夫在十八世紀四十年代提出了兩篇關於物理學的論文,第一篇是關於熱力學基礎的,題為《關於熱和冷的原因的思索》(1746);第二篇是關於分子運動論的,題為《試論空氣的彈力》(1748)。 在這兩篇論文中,羅蒙諾索夫提出瞭如下的見解:“熱的充分根源在於運動”,即熱是物質的運動,運動著的是物體內那些為肉眼所看不見的細小微粒;微粒本身是球狀的,因為只有這樣,固體變熱時才能保持它的外形;熱量從高溫物體傳給低溫物體的原因,是由於高溫物體中的微粒把運動傳給低溫物體中的微粒造成的,而且給出的運動的量與接受的運動量相等,一物體使另一物體變熱時,它自身便會變冷,這就肯定了運動守恆在熱現像中的正確性;氣體分子的運動呈現一種“混亂交錯”的狀態,是雜亂無規則的。 

“熱”是一種物質?  
但總的說來,熱是運動的觀點尚缺乏足夠的實驗根據,所以還不能形成為科學理論。 隨著古希臘原子論思想的複興,熱是某種特殊的物質實體的觀點也得到流傳。 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伽桑狄認為,運動著的原子是構成萬物的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樣,熱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熱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 它們非常細緻,有球的形狀,非常活潑,因而能滲透到一切物體之中。 這個觀念,把人們引向“熱質說”。 
波義耳也動搖於熱的運動說和熱質說之間。 在考察放在真空容器中的一塊熾熱的鐵可以使器壁感受到熱的現象時,他認為這似乎只能用“熱”自己傳過來加以解釋。 波爾哈夫認為,熱的本源是鑽在物體細孔中的、具有高度可產塑性和貫穿性的物質粒子,它們沒有重量,彼此間有排斥性,而且瀰漫於全宇宙。 1789年,拉瓦錫還將“熱質”和“光”列入無機界二十三種“元素”之中。 
布萊克是熱質說的一個重要倡導者。 他雖然相信最終會發生現熱“將不是化學的,而是力學的”,但他又很難否定熱質說。 他覺得熱是運動的學說還有不少困難。 例如,如果說熱是物質內部粒子的運動,那麼密度大的物質由於其內部粒子吸引力強而不易振動,比熱就應越大,但為何水銀的比熱反而比水的比熱小呢? 對於“潛熱”,用粒子的機械運動更難作出解釋。 所以布萊克宣稱他“不能形成這種內部振動的概念”,而採取了熱是某種特殊物質的觀點。 
熱質說簡易地解釋了當時發現的大部分熱學現象:物體溫度的變化是吸收或放出熱質引起的;熱傳導是熱質的流動,對流是載有熱質的物體的流動,輻射是熱質的傳播;物體受熱膨脹是因為熱質粒子間的相互排斥;物質狀態變化時的“潛熱”是物持粒子與熱質發生“準化學反應”的結果;摩擦或碰撞的生熱現象,是同上於“潛熱”被擠壓出來以及物質的比熱變小的結果;等等。 由於熱質的物質性,所以它也遵從物質守恆定律,這是混合量熱法的理論根據。 
在熱質說觀點的指導下,熱學研究所取得的主要進展有:布萊克發現了比熱和“潛熱”;瓦特從理論上分析了舊蒸汽機的主要缺陷而引導他改進了蒸汽機;傅立葉依據這一物理圖像建立了熱傳導理論;卡諾從熱質傳遞的觀點出發於十九世紀初提出了消耗從熱源取得熱量而得到功的理論。 
熱質說的成功,使人們相信它是一個正確的學說,從而壓倒了熱是運動的看法而在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居於統治地位。 

“熱”還是一種運動?  
但是,到了十八世紀末,熱質說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1798年,出生於美國,後來加入英國國籍的物理學家本傑明·湯普遜即倫福德伯爵向英國皇家學會提出了一個報告,說他在慕尼黑監督炮筒鑽孔工作時,注意到炮筒溫度升高,鑽削下的金屬屑溫度更高的現象,他提出了大量的熱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 他在盡量作到絕熱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鑽孔實驗,比較了鑽孔前後金屬和碎屑的比熱,發現鑽磨不會改變金屬的比熱。 他還用很鈍的鑽頭鑽炮筒,半小時後砲筒從60度F升溫到130度F,金屬碎屑只有五十多克,相當於炮筒質量的九百四十八分之一,這一小部分碎屑能夠放出這麼大的“潛熱”嗎? 他在筆記中寫道:“看來在這些實驗中,由摩擦產生熱的源泉是不可窮盡的。不待說,任何與外界隔絕的物體或物體系,能夠無限制地提供出來的東西,決不可能是具體的物質實體;在我看來,在這些實驗中被激發出來的熱,除了把它看作是'運動'以外,似乎很難把它看作為其他任何東西。” 
六年以後,熱質論者還在辯解說倫福德實驗中的熱是從周圍的“熱質海洋”中吸收來的。 179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進行了這樣的實驗:在一個同周圍環境隔離開來的真空容器裡,利用鐘錶機件使裡面的29度F的兩塊冰互相摩擦而熔解為水。 在這個實驗中,“熱質海洋”被外面的冰壁隔絕,而摩擦的冰塊只能吸收“潛熱”熔解為水,是不可能擠出“潛熱”的;冰在熔解後又變成了比熱更大的水。 因此,在這裡,“熱質守恆”的關係不再成立了。 戴維由此斷言“熱質是不存在的”。 在對粒子振動的思想猶豫了一段時間之後,1812年他終於明確提出:“熱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運動,它的轉化定律和運動轉化定律一樣,同樣是正確的。” 
倫福德和戴維的實驗都支持了熱是運動的看法,但這並沒有結束熱質說的歷史 。 只有托馬斯·楊在他1807年的那本書中對熱質說進行了駁斥。 但依然有很多其他人堅持著熱持說。 直到1848年,W·湯姆遜還從熱質說的觀點對焦耳的研究結果提出過質疑。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答:如果假設的地球隧道內沒有空氣,那麼,進去的人就會像一種飄浮不定的物體來回振盪。 在將人拋入隧道時,勢能轉換為動能的過程就開始了。 人跌入隧道的速度越來越快,直至地球的中心,經過此點後,人的下跌還會繼續,但速度會慢下來,因為地球引力開始對運動起作用。 實際上,動能還會轉變為勢能,一旦到達隧道出發點的對立點上,上述過程又會重新開始。 如果隧道中有空氣,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事實上,摩擦會消耗部分能量,在一定的振蕩之後運動的幅度就會減小。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懸浮列車」的圖片搜尋結果

二十世紀,眾多的交通運輸方式群雄並起。 四通八達的航空線、密如蛛網的高速公路線迫使一度獨領風騷的鐵路運輸業步 入“夕陽產業”行列,而高速鐵路的出現和迅猛發展,為它注入了新的生機。

1964年10月1日,乳白色的“彈丸號”列車飛梭般穿越在東京至大阪的新幹線上,道道流光與白皚皚的富士山交相輝映。 它 以210公里的時速、流線型的力學美、高架橋的雄姿,輔之以現代化的設施,令世人刮目相看。 根據世界標準,時速200公 里以上便可稱為高速鐵路。

以後,法國、英國、德國、瑞典等國家相繼建成高速鐵路,時速不斷攀升。 我國也正在積極試驗,計劃在2000年動工修建 京滬高速鐵路。 比之航空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具有耗能低、佔地少、運輸量大、安全性能高的優勢。 且高速列車種類繁 多。 目前磁懸浮列車是高速列車的寵兒,被成為新世紀的“神行太保”。

磁懸浮列車是根據電磁學原理研製的。 在列車上設置線圈,當電流逆時針方向流動時產生北極向上、南極朝下的磁場;同 時固定軌道上也設有線圈,使電流按順時針方向流動,則產生北極朝下、南極向上的相反磁場。 列車與軌道接觸的極性相 同,所以相互排斥,使列車懸浮起來。 加速或減速取決於列車前軌道上線圈產生的磁力,當軌道上的南極被車輛上的北極 吸引時,列車就加速,反之則減速。 因為磁力使車體浮起5~10毫米,所以列車受阻力小,就像一架低空飛機在磁場上滑 行,是當之無愧的“神行太保”。

現在,有的國家正在研製設計一種真空隧道式高架磁懸浮列車,它的設計時速將達到1萬公里,僅次於洲際導彈。 那將是 超級“神行太保”。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