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天文知識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一個問題可以說是一個沒有人能夠回答的問題。 

科學並不保證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 只有在人們獲得了足夠的資料之後,科學才能向人們提供一個作出回答的方案。 但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掌握足夠的資料來告訴我們宇宙間的物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作一些推測。 我自己就曾經想過,在宇宙間可能存在有某種稱為“負能量”的東西,這種“負能量”和普通的“正能量”完全一樣,所不同的僅僅是,同等數量的“負能量”和“正能量”加在一起,將會成為“烏有”(正如+1和-1相加等於零一樣)。 

反之,“烏有”則可能突然轉變為一團“正能量”和一團等量的“負能量”。 如果事情確是如此,那麼,這一團“正能量”就可能發展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宇宙,與此同時,還可能在別的什麼地方存在一個相應的“負宇宙”。 

但是“烏有”又怎麼會突然變成兩團相反的能量呢? 

為什麼不會呢? 如果0=(+1)+(-1),那麼,這個零所代表的東西就完全有可能變成+1和-1。 也許在一個“烏有”的無限海洋中,會經常不斷地形成大小相等的一對對正能量團和負能量團,以後,在它們經歷了進化演變之後,又一次相互結合在一起而成為“烏有”。 而我們現在則正好處在“烏有”與“烏有”之間的一個時期內的一個能量團中,並在對它感到奇怪。 

當然,上面所說的僅僅是一種推測。 迄今為止,科學工作者既未探測到任何像“負能量”這樣的東西,也未找到任何理由來使他們設想宇宙間可能存在有這樣的負能量。 因此,除非他們有朝一日終於發現了這樣的負能量,否則我的設想將是毫無意義的。 

至於第二個問題,即宇宙之外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宇宙之外是一個非宇宙。 

你看了這個答案,也許會說“你的這個答案絲毫也不說明什麼問題”。 你的話也許是對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就有許多問題是得不到有意義的回答的(例如“天到底有多高?”)。 所以,這一類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問題”。 一般說來,科學工作者甚至根本不願去思考這類毫無意義的問題。 

然而,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想一想這個問題呢? 

假定你是北美大陸中部的一隻具有高度智慧的螞蟻,而且還是一隻一輩子都在“旅行”的螞蟻。 在這種情形下,在你不斷向前走的過程中,你已經走過了一平方米又一平方米的地面,同時你還發明了一個小望遠鏡,使你能看到你前方幾公里以外的地面。 在這種情況下,你一定會認為這塊地面是無邊無際的。 

但是你也許會提出一個疑問:這塊地面是否有一個盡頭呢? 這樣一來,就會進一步產生一個使你感到困惑的問題:“如果這塊地面是有盡頭的,那麼,在盡頭的那一邊將是什麼東西呢?” 

當然,你所以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你唯一體驗到的僅僅是地面。 你從來沒有見到過海洋,對海洋一無所知,因此,你除了陸地以外,不可能想像出別的什麼東西。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很可能會這樣回答:“如果陸地真是有盡頭的話,那麼,在陸地的那一邊一定是一塊非陸地,不管這塊非陸地到底是什麼東西。”這樣看來,這樣的回答應該說是對的吧! 

既然如此,如果我們把宇宙定義為物質、能量及由這些物質和能量所充填的空間這三者的總和,並且宇宙真是有盡頭的話,那麼,在宇宙盡頭之外的就應該是散佈在這個非空間的非物質和非能量。 總之,是一個非宇宙。 

如果這個宇宙是起源於一團正能量,而這團正能量是和一團負能量一起由“烏有”形成的,那麼,這個宇宙盡頭之外的就應當是“烏有”,而這個所謂的“烏有”也許就是非宇宙的另一種叫法。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登入月球」的圖片搜尋結果

從某種角度來看,由於人們已做的工作畢竟有限,因此不應對這幾次月球探險抱有過多的指望。 我們已做到的,充其量只是在相當於南北美洲總面積那樣大的月球上,從相距很遠的六個地點挖得了一些月面物質而已。 宇航員每次來至月面上,都會有一些驚人的發現,但是,這離解答月球之謎可以說還相隔十萬八千里呢! 

何況,天文學家和地質學家也只不過剛剛著手工作。 對月球上岩石的研究需要進行好幾年。 這一課題可能會有很大的用處,因為在這些岩石中,有一些是在太陽系開始存在的最初幾億年裡生成的,它們已有四十億歲上下了。 在地球上,迄今仍沒有找到這種早期生成、並且無變化地保留了下來的物質。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星雨」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各種流星現像中,最美麗、最壯觀的要數流星雨現象。 當它出現時,千萬顆流星像一條條閃光的絲帶。 流星雨一種有成群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從空中的一點中進發出來,並附落下來的特殊天象。 這一點或一小塊天區叫做流星雨的輻射點。 輻射點是一種透視效果。 形成流星雨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彗星的破碎而形成的。 彗星主要由冰和塵埃組成。 當彗星逐漸靠近太陽時冰氣化,使塵埃顆粒像噴泉之水一樣,被噴出母體而進入彗星軌道。 但大顆粒仍保留在母彗星的周圍形成塵埃彗頭;小顆粒被太陽的輻射壓力吹散,形成彗尾。 剩餘物質繼續留在彗星軌道附近。 然而即使是小的噴發速度,也會引起微粒公轉週期的很大不同。 因此,在下次彗星回歸時,小顆粒將滯後母體,而大顆粒將超前與母體。 當地球穿過塵埃尾軌道時,我們就有機會看到流星雨。 流星雨活動週期:位於彗星軌道的塵埃粒五云被稱為"流星群體"。 當流星體顆粒剛從彗星噴出時,它們的分佈是比較規劃的。 由於大行星引力作用,這些顆粒便逐漸散佈於整個彗星軌道。 目前,這個過程還不是十分清楚。 在地球穿過流星體群時,各種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發生了。 每年地球都穿過許多彗星的軌道。 如果軌道上存在流星體顆粒,邊會發生週期性流星雨。 當只有母彗星運行到近日點時才發生的流星雨,稱為近彗星流星雨。 這說明流星體群仍在彗星附近。 週期在幾百年以內的彗星所形成的流星雨多為該類型。 由於行星的引力攝動作用,長周期彗星的流星體群可能與母彗星相差甚遠。 在母彗星不在近日點時也有可能發生流星雨,這種流星雨便是遠彗星型流星雨。 為區別來自不同方向的流星雨,通常以流星輻射點所在天區的星座給流星雨命名。 例如每年11月17日前後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在獅子座中,它就被命名為獅子座流星雨。 其他流星雨還有寶瓶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等。 有的流星是單個出現的,在方向和時間上都很隨機,也無任何輻射點可言,這種流星稱為偶發流星。 流星雨與偶發流星有著本質的不同。 有時在一小時中只出現幾顆流星,但它們看起來都是從同一個輻射點中"流出"的,因此也屬於流星雨的範疇;而有時在很短的時間裡在同一個輻射點中能迸發出成千上萬顆流星,就像節日中人們燃放禮花那樣壯觀。 當每小時出現的流星數超過1000顆時,我們稱其為"流星暴"。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知道,太陽系的幾乎所有天體包括小行星都自轉,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則的規律自轉,所有或者說絕大多數天體的公轉也都是右手定則。 為什麼呢? 太陽系的前身是一團密雲,受某種力量驅使,使它彼此相吸,這個吸積過程,使密度稀的逐漸變大,這就加速吸積過程。 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飩狀,橫衝直闖,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一方面,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 開始轉時,有這麼轉的,有那麼轉的,在某一個方向佔上風之後,都變成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現在發現的右手定則,也許有其他太陽係是左手定則,但在我們這個太陽係是右手定則。 地球自轉的能量來源就是由物質勢能最後變成動能所致,最終是地球一方面公轉,一方面自轉。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地球上看星星,它們並不是黃色的。 表面溫度12000-40000度的恆星,藍白色,例如,獵戶l (獵人腰刀南端的“伐”)。 10000度的白色,例如,天琴α(織女一)。 6800-8000度的黃白色,例如,仙后β(王良一)。 5000-6000度的黃色,例如,天龍β(天棓三)。 4000度的橙色,例如金牛α(畢宿五)。 3000度的紅色,例如,獵戶α(參宿四)。溫度更高的,輻射能量主要在紫外波段,不能穿透地球大氣;溫度更低,能量主要在紅外波段,超出可見光範圍。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陽周圍出現的光環稱為日暈,它與晚上在月亮周圍看到的月暈是一回事,只不過是日暈出現在太陽周圍。 日暈是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中微小的冰晶以後形成的。 在地球上空數英里的高空,氣溫很容易降到可以形成冰晶的冰點以下。 透過冰晶的日光或月光被折射回去,在太陽或月亮的周圍形成日暈或月暈。 
日暈的顏色是由陽光在透過冰晶時產生的折射效果形成的--紅色位於日暈的內側邊緣;藍色位於日暈的外側邊緣。 顏色的排列順序與彩虹相同,但日暈的顏色界限不很分明。 月暈也有顏色,只不過是晚上光線弱,加之眼睛在晚上對弱光的反應能力差,無法區分顏色罷了。 人們之所以時常能看到月暈而不常看到日暈,主要是太陽的光線非常強。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說,這個持續了數十年的疑問可能終於有了答案。 
對月球如何形成的普遍看法基於以下設想:一個體積如火星大小的巨大天體在45億年前撞擊地球,產生出一團碟狀的熾熱碎片,這些碎片逐漸聚合成了月球。 但是這個30多年前提出的假設產生了一個問題。 
太陽系的大多數衛星是沿著引力最強的行星赤道上方圍繞行星旋轉的,但月球是個例外,它的運行軌道相對於地球赤道傾斜了10度左右。 
位於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西南研究所認為,問題的答案在於那次大衝撞後碎片聚合的方式。 
研究人員推測當時有兩大塊物質——一塊是剛剛形成的月球,另一塊是在那次碰撞中剩下來的由氣體和碎塊構成的碟狀物。 根據研究人員提出的模型,這兩大塊物質相互間的引力作用使月球脫離了地球赤道上方的軌道面,而是進入了一個傾角為10度的新軌道。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球的磁場在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不同地方的磁場方向和強度均以不同的方式發生變化。 很難說清楚地球的磁場作為一個整體是如何變化的。 
由於地球磁場的複雜性,要預計它在遙遠的將來會是什麼樣子是不可能的。 地球物理學家們利用分佈在世界許多地方的磁場觀測點收集的數據,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出磁場將如何變化。 但是這些模型必鬚根據各個觀測點收集的新數據隨時加以修改。 儘管地質史上曾經多次發生過磁逆轉,上一次磁逆轉大約發生在70萬年以前,但是要預測何時將發生下一次磁逆轉是不可能的。 在過去的兩億年中,大約每隔50萬年發生一次磁逆轉,但是每次的方式都不同。 一個世紀以來,地球上多數地區的磁力普遍減弱了10%左右。 誰也無法肯定這種減弱屬於一種波動或是最終將導致磁逆轉。 以往發生的每次磁逆轉持續的時間大約為1萬年。 在每次發生磁逆轉之前,地球的磁場會在短時間裡完全消失。 
地球的磁場形成一道屏障,使宇宙射線集中到地球的南北兩個磁極。 如果沒有磁場保護,宇宙射線就會以非常密集的形式轟擊整個地球,從而給各種生物帶來危害。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距地球384400km。 半徑1738km,相當於地球半徑的0.27 質量7.35×10^22kg相當於地球的1/81.30。 

一、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以橢園軌道繞地球運轉。 這個軌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園稱“白道”。 白道平面不重合於天赤道,也不平行於黃道面,而且空間位置不斷變化。 週期173日。 

二、月球的自轉 

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進行自轉,週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個恆星月,所以我們看不見月球背面。 這種現像我們稱“同步自轉”,幾乎是衛星世界的普遍規律。 一般認為是行星對衛星長期潮汐作用的結果。 

天平動是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它使得我們得以看到59%的月面。 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橢園軌道的不同部分,自轉速度與公轉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與赤道的交角。 

三、月球的物理狀況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恆星通常是在星際氣體中誕生的。 在宇宙中,當星際氣體的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其內部引力的增長大於氣體壓力的增長,這團氣體雲就開始收縮。 這樣的傾向一開始,其自身引力使巨量物質的密度普遍增大。 巨大質量的星際物質開始變得不穩定。 這些巨量的星際氣體與塵埃坍縮進行得越來越迅猛,開始分裂形成較小的雲團,密度也增大了許多。 這些較小的雲團最終將各自成為一顆恆星。 由於星際物質的質量通常非常巨大,通常在太陽的一萬倍以上,所以恆星總是一下子一大批地降生。 

如果有一團星際氣體超過通常的星際物質(每立方厘米一個氫原子)的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已達六萬個氫原子。 開始時這團氣體是透光的,發出的光熱輻射不受周圍物質的牽制,暢行無阻地傳到外面。 物質以自由落體的形式落到中心,在中心區積聚起來。 本來質量均勻分佈的一團物質,變成了越往裡密度越大的氣體球。 隨著密度的增大,中心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越來越大,內部區域物質的運動速度的增長表現得最為突出。 開始幾乎所有的氫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氣體的溫度也很低,總不見升高,這是因為它仍然過於稀薄,一切輻射都能往外穿透,潰縮著的氣體球受到的加熱作用並不顯著。 經歷幾十萬年後,中心區的密度逐漸變大,在那裡,氣體對於輻射來說變得不透明了。 這時核心便開始升溫,隨著溫度的上升,壓力開始變大,坍縮逐漸停止。 這個特密中心區的半徑通常和木星軌道半徑相近,而它所含的質量隻及整個坍縮過程中涉及的全部物質的5%。 物質不斷落到內部的小核上,它帶來的能量在物質撞擊到核心上時又成為輻射而放出。 與此同時,核心在不斷縮小,並變得越來越熱。 

 

文章標籤

Miss Smi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