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 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 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滷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鹹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髮乾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海水里這麼多的鹽是從哪兒來的呢? 科學家們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較,研究了雨後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 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匯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人地下,然後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後都流進大海。 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岩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 海水經過不斷蒸發,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經過了幾十萬年,海水中含有這麼多的鹽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分類:自然科學 (92)
- Mar 12 Mon 2018 12:22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
- Mar 12 Mon 2018 12:22
冬至後日照時間長了溫度反而越低
年夏天最熱時,氣溫極高,地下儲存了大量熱量。 天氣轉來冷,熱量逐漸散發出來,維持地面氣溫,待冬至後地下存熱消耗一空,這時,冷空氣一來,地下在無能量散出,氣溫便集聚下降。
所以每年雖然冬至的日照時間最短,但不是最冷的時期,夏至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長的時期,但不是天氣最熱的。
- Mar 12 Mon 2018 12:21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
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既不是藍色的,也不是白色的,海水就像自來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是誰給大海塗上了顏色呢? 這是太陽光變的戲法。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 當太陽光照射到大海上,紅光、橙光這些波長較長的光,能繞過一切阻礙,勇往直前。 它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海水和海裡的生物所吸收。 而像藍光、紫光這些波長較短的光,雖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和海藻等吸收,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礙就紛紛散射到周圍去了,或者乾脆被反射回來了。 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來的光。 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總是碧藍碧藍的。
- Mar 12 Mon 2018 12:21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
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既不是藍色的,也不是白色的,海水就像自來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是誰給大海塗上了顏色呢? 這是太陽光變的戲法。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 當太陽光照射到大海上,紅光、橙光這些波長較長的光,能繞過一切阻礙,勇往直前。 它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海水和海裡的生物所吸收。 而像藍光、紫光這些波長較短的光,雖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和海藻等吸收,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礙就紛紛散射到周圍去了,或者乾脆被反射回來了。 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來的光。 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總是碧藍碧藍的。
- Mar 12 Mon 2018 12:21
海水為什麼是藍色
舀一勺海水看看,海水既不是藍色的,也不是白色的,海水就像自來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 是誰給大海塗上了顏色呢? 這是太陽光變的戲法。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 當太陽光照射到大海上,紅光、橙光這些波長較長的光,能繞過一切阻礙,勇往直前。 它們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海水和海裡的生物所吸收。 而像藍光、紫光這些波長較短的光,雖然也有一部分被海水和海藻等吸收,但是大部分一遇到海水的阻礙就紛紛散射到周圍去了,或者乾脆被反射回來了。 我們看到的就是這部分被散射或被反射出來的光。 海水越深,被散射和反射的藍光就越多,所以,大海看上去總是碧藍碧藍的。
- Mar 12 Mon 2018 12:20
為什麼地球上有那麼多山?
在地球上,陸地面積只有地球表面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山地面積又佔陸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山呢?
這是因為地殼在地球的轉動過程中,部分地區出現擠壓現象造成的。 地殼在擠壓過程中,比較容易發生斷裂,在斷裂的兩側相對地上升或下降,就會形成山脈。
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這樣形成的,而且它還在不斷地升高。
- Mar 12 Mon 2018 11:00
為什麼水上飛機能在海上起降
當人們漫步海濱,也許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一艘帶著“翅膀”的船快速劃破海面,騰空而起,並且直上藍天。 時隔不久,它又向海面飛來,並且在船體(機體)的兩側濺起許多白色的浪花,相當穩妥地降落在海面上。 這就是奇特的水上飛機。
水上飛機可以適應水上、空中兩種不同環境的原因,和它特殊的設計分不開。 假如說它是船,但它也像飛機一樣有機身、機翼、尾翼、螺旋槳以及起落架;假如說它是飛機,但它的機身又是斧刃形的龐大船體。 這一獨特的特點,使它成為真正的“全能選手”。
當水上飛機停泊在水上時,寬大船體所產生的浮力,就會使飛機浮在水面上並且不會下沉。 但在需要起飛時,螺旋槳發動機產生的拉力,就會拖著它以相當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跑。 伴隨著速度的不斷增加,機翼上產生的升力慢慢克服了飛機的重力,從而把飛機從水面上逐漸托起來,成為在空中飛行的航船。 而在它完成空中任務之後,自然也要重返到水面,從而成為一隻可以在水上滑跑的航船。 因此,國外許多人根據水上飛機這一特點,又把它叫做水上飛船或飛機巡洋艦。
- Mar 12 Mon 2018 10:59
為什麼衛星能觀察到地面的情況
人造地球衛星,又稱人造衛星,是一種利用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的一種人造天體,它沿軌道繞地球運行。 從1957年人類第一次發射衛星以來,已經有許多顆人造衛星不斷地繞地球運行,它廣泛地應用於軍事以及勘探、災害預測等其它領域。
1991年的海灣戰爭,美軍軍隊利用定位於伊拉克上空的軍事偵察衛星,將伊軍的調動以及武器佈置等了解得一清二楚,並使得伊軍始終處於挨打地位,防不勝防。 那么,為什麼位於幾百千米高的衛星可以觀察到地面的情況呢?原來,它主要通過遙感技術進行監視。 遙感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探測技術。 它可以用傳感器接收物體輻射的電磁信息,加工處理後成為可以識別的圖像,用來揭示被探測物體的形狀以及性質和變化動態等。 因為探測距離較遠,在幾十千米乃至幾百千米的高空,因此稱此探測技術為“遙感”。
早期,人們是在飛機或者熱氣球上的對地面進行遙感,即航空遙感。 航空遙感因為受到高度限制,視野較小、獲信息能力也差,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在人造衛星以及宇宙飛船或火箭上對地面進行遙感稱航天遙感。 衛星上的遙感設備能通過紫外以及紅外或微波波段來感受地面一些物體的電磁波的反射及輻射。 利用航天遙感可以在幾百千米的高空迅速地收集地球表面、地表下及其四周的信息。 遙感技術能應用於軍事的偵察、氣象的預測、地質勘探及陸地水文監測等。
遙感技術作為一種高級的探測手段,使人類的眼界提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人類觀察了解地球的“千里眼”。
- Mar 12 Mon 2018 10:57
為什麼噴氣式飛機燒煤油而不燒汽油
許多人都有一種錯覺,認為飛機全都燒汽油。 其實並不是這樣,現代噴氣式飛機就是選擇煤油作燃料的。
噴氣式飛機發動機工作原理和活塞式發動機有所不同,它的燃燒過程並不是間斷進行的。 燃料點燃,以後就可以燃燒到發動機斷油。 所以,不要求燃料有相當好的蒸發性,燒汽油就顯得大材小用了。 不但這樣,現代噴氣式飛機飛得高、而且速度快,於是帶來一個很大的問題:處在高空飛行的飛機,因為空氣相當稀薄,大氣壓力也小,而且燃料處於低壓狀態,通常在這種環境下,假如以汽油為燃料,油箱以及油路中的汽油就會馬上沸騰,從而產生許多油蒸汽,阻塞油路,造成“氣塞”。 發動機也會由於得不到燃料而在空中停車,從而造成機毀人亡的嚴重飛行事故。 為了防止“氣塞”出現,噴氣式飛機也只能採用沸騰溫度十分高、而且不易蒸發的煤油作燃料了。
此外,煤油的潤滑性要比汽油好得多,而汽油會使發動機各個機件潤滑性能變差,極大縮短髮動機的使用壽命,因此這也是噴氣式飛機燒煤油的另外一個原因。
- Mar 12 Mon 2018 10:56
為什麼隱形飛機也會有剋星
近年來,伴隨隱形技術在航空領域的不斷廣泛應用,以及對隱形飛機的早期預警,對付隱形飛機已成為防禦作戰中相當突出的問題。 但是為了對付隱形飛機,許多國家正在進行反隱形技術的研究,而且相繼推出一些新型雷達設計方案,其中包括長波雷達、雙基地雷達以及無載波雷達。
長波雷達就是利用自己發射的波長大約為幾十米的電磁波來對付隱形飛機的,不管飛機如何採取非常規設計,都會因為整個機身長,並且與雷達波長相當,因此會產生諧振,從而引起較強的反射。 與此同時,這種長波還可以減弱塗料吸波,從而使雷達獲得相當強的反射回波。
雙基地雷達卻是利用隱形飛機並不常規的外形設計的鏡面反射特點,把兩部雷達分別置於不同的兩個地點,一部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儘管會被飛機反射到其它地方,但置於另一地點的雷達剛好可以接收這些散射的回波,因此發現飛機。
無載波雷達是利用隱形飛機的吸波塗料不可以收無載波脈衝的弱點,把雷達能量置於與方波相似的脈衝中,從而使吸波性塗料喪失吸收處理能力,截獲目標。
由此可見,這些新型雷達出現以後,就會迫使隱形飛機失去當前突防的優越地位
- Mar 12 Mon 2018 10:53
為什麼魚雷能在海中不同深度上航行
魚雷可以控制航行深度的變化,完全靠它的橫舵(水平舵),就像飛機改變高度要用水平尾翼一樣。 橫舵主要由定深器以及舵機控制組成一套深度操縱系統。
魚雷在發射前,先必須調整定深彈簧,從而確定基本的航尾深度。 而當魚雷從艦上發射入水以後,定深器裡的水壓盤就會感受海水的壓力,為抵消定深彈簧的力量,必須不停向深水航行。 伴隨著航行深度的不斷增加,水壓盤能感受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這種力量可以不停壓縮定深彈簧,一直到水壓盤感受的壓力和定深彈簧的力量全部平衡,而此時魚雷正航行在預定深度上。 假如是從潛艇上發射,因為水相當深,水壓盤感受的壓力就會超過定深彈簧壓力,舵機便可以操縱魚雷而向水面航行。 伴隨著航行深度逐漸變小,水壓盤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小,定深彈簧不停伸張,直到抵消水壓盤上的力量,而此時,魚雷也可以航行在預定深度上。 由此可見,魚雷在不同深度上航行,主要靠事先調整定深彈簧來確定。 有人經常會問,到底是什麼力量可以使魚雷在預定深度上航行而不下沉呢?這是因為,魚雷在水中航行時並不是平躺在水面上的,它帶有一定衝角。 在魚雷頭部上、下面水流速度不同,在壓力差作用下可以產生向上的升力。 尾部橫舵(水平舵)也會帶有向下舵角,因此也產生向上的升力,從而使兩個升力保持平穩。 這種雷體不會頭越抬越高,也不會下沉,一直保持懸浮狀態。
- Mar 12 Mon 2018 10:50
為什麼潛艇裡的人在水下不會“憋死”
潛艇人員在水底下,是沒有新鮮空氣補充的,並且,每個人每天都要呼出二氧化碳,時間長了,潛艇裡就會氧氣不足,但為什麼潛艇裡面的人沒有被憋死呢?
原來,為了能保證潛艇艙室內的氧氣供給,潛艇上安裝了氧氣再生藥板、氧氣瓶與電解制氧設備。
所謂氧氣再生藥板,就是一片片塗有氧化鈉的薄板,放入氧氣再生裝置裡發生化學反應,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
氧氣瓶是經過壓縮的,一般潛艇裡的氧氣瓶中的氧氣能供艇員使用90天。
電解制氧是用電解海水製造氧氣,這要消耗電能,因此,一般不用這類方法。
有上述這幾種方法,就使艇員不會被憋死了。